新华社记者 张瑜
处暑已过,素有“火洲”之名的新疆吐鲁番仍酷暑难耐,日间最高温度达40℃。烈日炙烤下,记者不禁发出疑问,高温干旱少雨的火洲何以繁荣千年?乘坐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电梯,向下直行约60米,坎儿井暗渠源头汩汩流淌的天山雪水作出了无声回答。
8月30日,游客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拍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吐鲁番坎儿井有地下运河之称,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就像一道道血管,遍布吐鲁番“全身”,冰雪融水经由此灌溉出甜美的葡萄、润育着吐鲁番各族儿女。
走进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一条九公里长的坎儿井蜿蜒穿过街道,农民玉山·阿布拉的家就在坎儿井明渠旁,尽管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他还是喜欢在明渠里取水煮茶,洗菜做饭。远处,玉山的200亩葡萄地,也依旧在畅快地“喝”着坎儿井水。
“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养育我们的生命之水。”54岁的玉山对这条从小喝到大的坎儿井无比珍视。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耕地面积扩大、机电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吐鲁番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加之许多坎儿井年久失修、淤泥堵塞,坎儿井数量急剧萎缩。
捞掏清淤、加固维修、关停违规机电井……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正式公布实施,同年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迹修复、生态保护齐抓共管下,吐鲁番市现有坎儿井997条,有水坎儿井214条,总长度3491.74公里。
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秘书长吾甫尔·努尔丁说,坎儿井已成为吐鲁番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源源不断释放经济、社会效益。
千年坎儿井,在文化传承、文旅发展中绽放时代活力。
八月底,前来参观坎儿井的游客络绎不绝,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景区讲解员吐尔逊汗·胡吉艾合买提,站在一处坎儿井暗渠前问道,“大家都知道人的体温度数,坎儿井水的温度有谁知道吗?”勾起游客兴趣后,她动情地讲道,“坎儿井的水只有15℃,暗渠这么狭窄,坎儿井匠人们只能长期蹲跪在冰冷潮湿的地下水中作业,一天下来也就能掏挖2米。”
工作近20年,吐尔逊汗已经讲了无数次坎儿井的故事,每次讲解她都全情投入,“坎儿井是民族团结的例证,千千万万各民族同胞为修建坎儿井付出了心血甚至是生命,其中就有我的父亲,讲好坎儿井的故事,就是在传承父辈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说。
据了解,吐鲁番市现有A级景区39家,坎儿井主题景区4家,景区全方位展示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文化及历史演变。
江苏游客丁雪美第一次来到新疆吐鲁番市,游览火焰山后,便来到了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深埋地下几十米的暗渠让她啧啧称奇:“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能使用,祖先们的智慧太惊人了,骄傲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
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吾买尔江·阿不都拉介绍,8月29日这天,吐鲁番市接待国内游客约13.6万人次,其中坎儿井主题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位列第二,旅游热有力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文旅合作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