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何尊”“九鼎八簋”“编钟编磬”“韶乐”“铜斧”……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演出剧目之一、大型实景音乐剧《昆仑之约》中,主要道具都有文物原型。
一、开场就出现的何尊是什么?
提到何尊,那可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这件宝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3字残损,现存119字。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昆仑之约》导演蒋雅頔说,何尊的取材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二、天子饮宴时使用的九鼎八簋是什么?
观看《昆仑之约》第二幕时,你可以看见周天子与大臣共同饮宴的场景,饮宴陈设为九鼎八簋道具。
该剧舞美道具总设计师毛砚说,历史记载的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均在舞台道具上进行了还原。
那么问题来了,九鼎八簋道具的原型文物出自哪里?是干什么用的呢?
青铜珍宝“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市郑韩故城内的郑国祭祀遗址,是春秋时期用于社稷祭祀的礼器,由九鼎和八簋组成。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称为列鼎。器身浑圆,双立耳附在器口两边,略向外弯曲。底部为圆形,三只蹄形足短粗有力,腹部装饰有蟠螭纹,足上端是兽耳纹,身外侧为龙首纹,纹饰繁密有致。八簋则型制纹饰相同,大小略有差别,谓之列簋,器形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把手,溜肩鼓腹,三足扁小,腹两侧各有一耳。
“九鼎八簋”代表了东周时期国家最高礼仪,显示了郑国工匠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展示了春秋时期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水平和经济的繁荣。
想必你已经明白了,“九鼎八簋”就是商周时期王公贵族进行祭祀、典礼、丧葬、征伐、宴饮等礼仪时,所用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种。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三、 何为“韶乐”?
欣赏《昆仑之约》时,你会聆听到集诗、乐、舞为一体的韶乐。
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该乐在《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古乐篇》《汉书·礼乐志》《史记·孝文帝本纪》等书籍中有记载。孔子曾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毛砚介绍,《昆仑之约》中为了表现代表周朝的韶乐,道具设计结合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进行道具设计。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但相对于超2万平方米的舞台,这个尺寸明显太小,于是工作人员只做了舞台中所展现的超大规模的编钟和编磬组,全部编钟及编磬大小共18组、近500个,从而凸显周朝鼎盛时期的繁荣。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四、贯穿全程的周礼是什么?
蒋雅頔介绍,《周礼》是儒家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
从《昆仑之约》一开始使用的何尊,到天子饮宴使用的九鼎八簋,再到上、中、下三等士兵角色使用的铜斧、铜钺、铜戈,经由编钟编磬与韶乐的运用贯穿全程,共同构成了《周礼》的概念: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于哲理。
毛砚说,为在该剧的道具设计中充分体现《周礼》的概念,在前期创作中,剧组创作团队集中前往故宫博物院、新疆博物馆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深挖和考证工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