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
观看过数次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一直期盼新疆举办中秋晚会。9月12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天山共明月”2023年新疆中秋晚会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演出并进行现场录制,深受现场观众好评。这是新疆首届中秋晚会,是一台有形、有感、有效的晚会,在为我区各族人民送上欢乐和祝福的同时,带来一种别样的文化深意。
“天山共明月”2023年新疆中秋晚会剧照。张万德 摄
中秋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历史延绵千年,中秋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晚会由《序篇》《第一篇章·月是故乡明》《第二篇章·赏月话团圆》《第三篇章·皓月映山河》《尾篇》五部分组成,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圆”和“月”的含义,通过歌舞、诗朗诵、情景表演、服饰秀等多种形式的节目,以鲜明主题和新疆特色,精彩演绎出中秋文化的新疆意象,体现出主创团队的巧思和匠心。笔者认为,有四个词能够较好地形容这台晚会的意象:雄厚磅礴、山月苍茫、诗意盎然、天地和笙。
首先是“圆”的文化意象。中秋月圆,天地团圆。晚会主创选址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巨大雪莲花建筑群造型之间,设计了半圆形的主屏幕和主舞台上下连接组成一轮圆月,四周“祥云”环绕,呈现出一幅“花间明月夜”的舞台独特视觉景观。晚会准确地把握中秋文化“圆”的基调和意蕴,从“明月”开始,以“圆月”“团圆”深化,到“皓月”从古到未来的无尽延伸,层层递进,既而升华到中秋文化所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价值理念和境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含义十分吻合。
晚会一开场,一轮明月从雄浑磅礴的天山升起,重现唐代诗人李白《关山月》诗中所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遥远壮观的自然景象。紧接着,随着欢快激情的歌舞《天山共明月》,金碧辉煌、大唐盛世的视屏背景,中华各族儿女欢歌起舞共庆中秋佳节,红灯笼、红伞、荷花、旗袍等象征中国文化特征的元素符号中,无论是“圆”和“月”文化的讲述、乐曲歌词内容的选取、圆环等道具的运用,还是舞蹈队形变化和演员肢体动作的呈现,都从不同角度表达各族儿女共同构筑“同心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凸显了中华文脉的传承和中国精神的传递,营造出文化厚重、气势磅礴、盛世繁荣的国家意象。
“圆”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和感情投射。当《我爱你中国》的深情歌声响起,台下观众不停地挥动荧光棒,与台上演员同声和唱,正是对国家认同最直接生动的表达,使晚会意象从内涵丰富升华为情感真挚,成为晚会最感人的一幕。
其次,是文化寻证的历史意象。从古至今,新疆各民族人民一直传承着中秋赏月、诗词赋曲、举家团聚的风俗,以文物寻证和艺术演绎中秋文化与新疆历史,成为晚会最大成功之处。舞台上,少儿情景表演《月亮的回声》生动演绎了吐鲁番出土1300多年前《论语·郑玄注》手抄本的历史故事: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小学生卜天寿,习抄完儒家经典《论语·郑玄注》作业后,诵读自己写下的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大屏幕闪现出吐鲁番出土唐代宝相花纹的月饼,让人仿佛看到唐代生活在吐鲁番地区先民制作月饼、品尝月饼的生活情景。圆月中,当千年前的小学生卜天寿与现代新疆各族儿童穿越时空再次相遇,共同赏月、诵读儒家经典,将中秋文化跨越千年、传承至今在新疆大地的精神追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让现场观众深受感染和启发。
还有舞剧《五星出东方》中的女子群舞《灯舞》,融入东西方多种舞蹈元素,舞出古代丝绸之路和睦千秋、民旺国盛的繁荣盛景。服饰秀《秋夜和美图》中,诸多新疆出土文物花纹图案和民族民间刺绣等非遗元素融合创作的现代服饰,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璀璨情景。
这种通过文物寻证、非遗传承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意象,并与现代文明生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较之以往晚会引申了思想含义,使中秋文化更具有新疆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晚会营造出的浪漫唯美诗歌意象令人印象深刻。晚会多角度展现了中国人的诗意情怀和审美追求。比如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高吟低唱,在《序幕》便将人们的思绪和视线带入诗情画意里的浪漫意境和美妙想象。圆月下玉兔、冰轮、婵娟的神话故事,玉兔号的成功发射与返回,这种天上人间跨越时空的巧妙结合与想象,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将神话变为现实的智慧,同时让诗歌意象充满盎然生机和广阔延绵的空间。特别是晚会邀请刘媛媛、莫华伦、王冰冰、海来阿木、萨顶顶、塔斯肯、阿尔法等不少国内知名歌手和演员强强联手,倾情助阵表演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银色月光下》《天风的夜》《左手指月》《鸿音》,从不同角度抒发“圆”和“月”的情感与诗意,以精彩演唱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呈现内涵丰富而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意象,并将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
晚会舞美浪漫、唯美、大气,可称精彩一笔。传统虚拟影像和现实舞台及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营造出时空交错和充满浪漫诗意、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效果,为较好地演绎中秋文化东方美学特征,以及中国人温婉的诗意、浪漫寻求、小桥流水中的风致和朦胧夜色下的情怀,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每逢中秋佳节,各民族不分你我、团结一家亲的生活图景在新疆大地随处可见,晚会将这些生动演绎和展现在舞台上,令人感到真实和亲切。歌唱家阿布都拉·阿不都热依木和于东尼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美动听;果海尔古丽·吾舒尔演唱《一份特殊的牵挂》情真意切,让人感受风清月明、花好月圆时,新疆人在石榴、葡萄、哈密瓜和月饼簇拥中度过的美好时光。
晚会还邀请来自天山南北专业院团各民族演员,共唱团结曲,同叙家国情,共庆中秋佳节。无论是联舞《舞动天山》还是组歌《天山欢歌》,无论是各民族舞蹈《刀郎欢歌》《黑走马》《绣》《欢乐的草原》《欢庆》和群舞《中华民族一家亲》还是歌曲《热吻新疆》《我的阿勒泰》《我要去那美丽的新疆》《喀什的夜》和《天山南北》等,都在抒发我区各族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赞美与祝福,把家国团圆梦融入中华民族复兴梦,增强各民族团结和睦建设共同家园的文化归属感,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艺术特征。
这台晚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鲜明新疆特色和精彩演绎中,把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新疆呈现出来,正如晚会尾声的歌舞《美丽新疆》歌词所演绎的:“采一块昆仑玉,让古老神话从这飞万疆;剪一片石榴云,风告诉你故事的向往;五星织锦出东方,载着八万里沧桑;烽燧古城守望乡愁,捧起就是千年的月光。美丽新疆,和谐的新疆,你用厚重把历史点亮;美丽新疆,精彩的新疆,你用文化润泽出新的篇章。”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