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手要用力,紧紧固住泥巴……”3月27日,在吐鲁番市高昌区新疆大漠土艺馆,制陶艺人赛吾甫拉·买买提正在指导游客制作土陶产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倾注近20年心血与汗水,将这门技艺锤炼得炉火纯青。
在赛吾甫拉幼年记忆中,当地有不少土陶作坊。“小时候揉捏泥土变成各种泥坯,感觉很神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土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2006年,赛吾甫拉进入新疆大漠土艺馆工作,决定全身心投入学习制作土陶。“我没有任何美术方面的基础,全凭热爱是做不好一件陶器的。”赛吾甫拉深知“笨鸟先飞”的道理,便跟随多位师父学习制作土陶的造型、雕刻、上釉等步骤,“每当休息时,心中开始默默回想这些制作流程,造型师父祖农·阿西木跟我说过,做陶器最重要的是心要静。”
赛吾甫拉·买买提在制作土陶。赛吾甫拉·买买提供图
土陶的制作依赖于匠人的手感和丰富的经验。赛吾甫拉介绍,在开始制作前,泥料需经过一天的浸泡,待其软化后,反复用力揉捏,使其达到适宜的制作状态,捏制为土陶毛坯。为确保制作的连续性,通常会提前将一周所需的泥料准备好,以备随时取用。
“心中对土陶的造型和纹样要有估算,脑海中要有一个实物形象,一旦确定,我不会轻易更改想法。”赛吾甫拉说。通过人工蹬转,使转盘中央的泥坯在巧手的挤压中逐渐获得“生命”。一旦坯子成型,便会被放置在小木架上晾干,随后涂抹彩釉。完成这些步骤后,土陶便被送入窑内,在制作者多年经验和炉火的锻造下烧制出成品。
赛吾甫拉·买买提制作的土陶器具。赛吾甫拉·买买提供图
“烧制过程很关键,通常是点火烧制土陶24小时,随后再冷却12小时,整个过程耗时长达30多个小时。”赛吾甫拉说。在早些年,他常烧制壶、盆、盘、碗、碟等生活器具。熟练流程后,他近来也尝试用土陶制成生肖摆件、花瓶、茶具等。他的女儿祖拜旦·赛吾甫拉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后,都会在一旁认真观察父亲揉捏泥土、精心制坯,“我长大后也想学习制作土陶。”
“我很喜欢这项技艺,开始只是想着做土陶能挣钱,随着越来越多游客对土陶的关注和喜爱,我对未来也充满信心。”赛吾甫拉说,他计划以后学习更多的陶器制作技艺与美术方面的相关知识,让手中的土陶开出“泥与火”之花。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