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古代女子美发神器看花眼了
2024-04-15 20:28:05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笄、簪、钗、步摇、梳篦……走进新疆博物馆,你会看到制作于千百年前,点缀于妇女鬓间的各类发饰。这些发饰虽因年代久远光泽不再,但却见证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古代妇女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发饰中,有一个制作考究的漆篦格外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它1984年出土于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地,高9厘米、宽7.4厘米,上端为半圆形柄,齿61根,排列均匀,密而不繁。这个漆篦两面图案各不相同,都以黑漆为底,一面饰有红、黄、绿色的云气纹;另一面绘有联珠组成的方格纹,方格内添画4个一组的实心圆。

新疆博物馆收藏的漆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摄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造型美观、精巧华美的漆篦,是典型的汉代器物。其造型和装饰风格,与楚文化的漆器相似,很可能是中原地区传入的物品。

  作为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在我国,人们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我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地区居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漆器了。新疆出土的汉晋时期漆器十分丰富,且器形多样,是研究我国古代漆器艺术的重要资料。”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梳和篦一直被统称为“栉”,齿稀者叫“梳”,齿密者叫“篦”。篦子因为中间有篦梁,两侧有篦齿,是古代去痒篦污、疏通经络的工具,古代还把梳理头发的人称为“篦头师傅”。

  在宋代,女子用篦子理眉,男子用其整鬓,女子还会把精美的篦子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就像现在妇女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妇女插篦的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唐代,插梳装扮成的头饰更加流行,几乎成为唐代贵妇的标配。到五代至宋代时,插梳之风更甚,梳和篦在材质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金、银、玉、犀牛角等贵重材料均被用来制作梳和篦。因此,篦子与簪、胜、钗、步摇、珠花、金钿、勒子并称为古代八大发饰。

  “对古代妇女而言,梳和篦不仅是梳理头发的工具,还是必不可少的饰品。”阿迪力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郑欣然]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