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库房内,一块河光石静静躺在角落里。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40厘米,是滹沱河畔最常见的石块。这块石头,曾在滹沱河畔的泥土中,深埋2000多年。
上世纪30年代,平山县三汲乡村民刘喜梅掘地开垦,偶然发现一块河光石,上刻奇怪符号,他便把石头搬回家中。世事变幻,转眼到了1974年冬,三汲乡大规模平整农田,农民们在附近大土丘发现了一些瓦片。河北省考古队队长陈应祺带队前去考察,寻到刘喜梅家中,见到了这块石头。
符号竖刻,像是大篆,又像是甲骨文。它们究竟是何种文字,又写了些什么呢?
陈应祺想到了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于是写信求教。李学勤经过仔细考证,将其破译为:“监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旧)(将)曼,敢谒后贤者。”具体解释为,“现任监罟(注:监管捕鱼的小官)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善良贤德的人”。
这块石头,后被称为“守丘刻石”。这是中国已发现时代最早石刻文字之一,不仅对于战国文字研究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于寻找战国中山提供了重大线索。(素材来源:爱临沂客户端、网信河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