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月
新疆又一家有规模的书店——“人民书社”4月开张了,新疆人民出版社终于有了一家自己的书店。
书店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南门人民剧场旁的新疆人民出版社一楼,对面就是地铁站,旁边是南门新华书店。新疆人民剧场于1957年建成,是乌鲁木齐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从这里的高处向东眺望,可以看到冰雪覆盖、亮光闪闪的博格达峰,“人民书社”开在这个地方占尽地利。
数年前,我在广西工作时,曾去过一些出版社设立的专业书店。如漓江出版社的“漓江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独秀书房”、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等,这些书店或典雅幽静,或宏阔大气,且都独具地方特色。我当时就感叹:我家乡的出版社啥时会有自己的专属书店呢?今天,终于看到了新疆人民出版社在这个城市筑起的“书巢”。
“人民书社”陈设简洁明快,分了若干功能区域,可以看到各种文本的图书,涵盖文学、历史、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店内还有阅读区和茶饮吧。书籍主打新疆版图书。数年前,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品牌图书,现已更名为“新疆探险发展系列丛书”重新出版,一些书品还是独家的。这套丛书以沙漠戈壁和天山腹地路线为地理依托,以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向世界展示新疆的昨日精彩与当代辉煌。
除“新疆探险发展系列丛书”外,该书社还为《新疆通史》课题丛书以及新疆文化、新疆文学类图书等设立了专柜,新疆版图书已有了宏阔气象。
最近,新疆文学类图书主打的是刘亮程和李娟的文学作品。他们的第一部散文作品《一个人的村庄》《九篇雪》都是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在20多年前就已读到并收藏。
令我惊喜的是,当年买下的这本李娟的《九篇雪》居然有作者题签:“愿这本小书能够给你带来快乐!李娟2003.3.15”。签名字体散乱没有章法,可书的内容过硬。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但如今的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卖书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书店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体现出一个地域的文化时尚。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书店的灯光》,这是一部关于书店的文艺随笔,它唤醒了我关于书店的美好记忆。
我在这个城市生活多年,这个城市的书店,如新疆新华书店新华国际图书城、南门新华书店、南梁书城等伴随我多年。当年家住北郊,我每次“进城”总是要到这些书店消磨一些时间。翻到一本喜欢的书,便拿起来读一读,上心了就买下。家中环墙壁立的书橱里的书,也大多从这些书店购得。除了以上这几家大书店,曾经的铁路局四街书店、友好商场书店、红山商场书店、五一路书店、古旧书店等,都是我少年和青年时期常去的地方。是书,让我改变了傲慢和偏见,对许多不懂的东西保持谦卑,体验多种人生和不同的文化魅力。
上世纪90年代,乌鲁木齐市曾有一家较有影响力的民营书店“一心书店”。它最早坐落在新疆医学院附近,后搬到西北路十字路口,与当年的甜品店“麦趣尔”毗邻。那些年,“一心书店”曾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许多作家及诗人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学沙龙,令书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今,它已转型做线上线下的阅读空间,出品影视作品,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打造了一个云文化资源综合交易服务平台。
更让边城爱书人欣慰的是,如今乌鲁木齐的城市广场、会展中心等地陆续有书店入驻,比较有影响的有“同文”“左边右边”“班的”等颇有品格的书店,还有一些精致清新的小书店藏在街巷中。这些书店都有新业态的融合,有茶饮、文创产品等,还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与读者进行互动。
在网络电子阅读已普遍化的今天,刷手机并非生活的全部,仍有不少人体验阅读的温度,热爱书籍的美好。想想看,在一个安静的书店,拿起一本书,摩挲着书页,感受油墨的香气,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我相信,纸质书不会离我们而去,人们仍然需要书店作为书籍的集散地。书店所构建的独特场域及氛围,是很难被取代的。
《书店的灯光》封面上有一句话来自文森特·梵高:“我仍有一个心愿,要画一家书店,它的外墙在暮霭中是黄色和粉色的……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
这可能是我们在某个街巷转角处,最想遇见的一个场景。
书店是人们心中的一盏灯。希望“人民书社”这盏刚刚点亮的灯吸引到更多人。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