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周明
当8集微短剧《我的阿勒泰》以豆瓣8.7分收官,位列今年国产剧评分第一时,无数观众在社交媒体上一次又一次分享着被它打动的瞬间。这部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微短剧,让业界看到了影视改编的全新思路,也成为首部入围本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
把散文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并获得成功,是极为罕见的尝试,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适合所有散文作品。在原著《我的阿勒泰》中,李娟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青年时期在阿勒泰地区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为邻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她原生态书写了自己和母亲、外婆随牧民转场的日常,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在她的笔下,阿勒泰独特的地域之美打动了无数读者,“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森林在右边浩荡,群山在左边起伏;身边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尽头,后面是山谷的另一个尽头;自己的马,自己的牛羊,自己的骆驼,在不远处静默……”如今,通过4K超高清镜头、原生HDR(高动态范围成像)、全景声等高规格拍摄方式,这些细节之美被放大特写,呈现至观众眼前。
风景只是这股力量的第一层面,也是许多同题材纪录片所擅长的镜头语言,但《我的阿勒泰》还将风景背后的诗意与哲思进行了视觉呈现。在第四集转场画面中,一行人骑着马和骆驼,赶着牛羊,在广阔的天地间穿行,森林、雪山、沙漠、草地、湖泊,以及浩瀚无际的星空,并列在同一个时空。剧中许多类似画面,让故事的叙事和人物的命运感流动了起来。导演滕丛丛阅读原著后,认为最珍贵的部分就是“李娟对世界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感知力”,正是这种质朴和灵动兼具的气质,吸引她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通过将书中的第一人称转化为剧中的“李文秀”,她从城市回到草原的故事线开始明晰起来,而这个角色的名字,和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里的女主角一样,滕丛丛表示这是她个人一次“小小的致敬”。
第一集中,喜欢写作的李文秀迷茫于自己该如何下笔开始写,她记住了讲座上一位刘姓作家所说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此处似乎暗合了早期鼓励过李娟的作家刘亮程。而这句话,成为了后续剧情发展里隐藏其后的重要逻辑,她回到草原后,通过最终理解和融入,剧作团队希望讲述的是“李文秀们”的人生。而剧作补充了原著中没有的另一条叙事线,来自养马少年巴太的家族故事,承担的则是剧作团队关于“游牧民族面对世事变迁和现代文明将如何选择”的思考。
游牧民族的生活远在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唯有通过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作家之笔,才能传递真正的地方样貌。在一次英文版《冬牧场》的线上交流活动中,李娟介绍当地牧民游牧的方式很特殊,漫长的南北转场过程极为艰苦,这也养成了他们勇敢又充满豪情的性格,“当地人有很奇妙的一种地域自豪感或是自信心,这边的人好像离开了以后都会想回去。”她也表示自己的写作并非别人定义的非虚构,而是存在一定的叙事性,“有时候想想看如果去掉非虚构的标签,我的东西好像和小说也没区别。”
民族题材的创新表达、中国故事的精巧书写、影像美学的迭代升级,共同成为《我的阿勒泰》出圈的重要因素,它也是网络剧备案的微短剧首次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同时也为爱奇艺新推出的“微尘剧场”建立起审美和视听的标杆线。在播放时的弹幕上,观众纷纷打出了“治愈”“牧歌”“赛博吸氧”这样的标签,关于新疆文旅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
仅有8集的《我的阿勒泰》显然还未满足观众高涨的隔屏文旅体验需求。微短剧形式近年流行于全球,播出方式是每年固定时间推出新一季内容,如近年被网友称为“心理按摩神剧”的英剧《万物生灵》,改编自吉米·哈利的系列作品《万物既伟大又渺小》等,其中的人物主角也拥有较长的人生叙事线,它以微短剧的形式连续播放了四季,每一季都获得观众高分评价。李娟笔下还有许多阿勒泰的故事,这也为该题材打造续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不仅是阿勒泰的故事,网络时代层层滤镜加工的短视频吸引了大众注意力,但贴近地方生活样貌的优质影视剧仍然可以打动年轻观众群体,它们探索着如何以现实主义手法融合理想主义,如何以高品质制作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和原生态,使当下观众确信,现代人依然可以选择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生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