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鼓吹乐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它深刻地积淀了历史的演变、民族的交融与传统文化的绵延传承。这种音乐形式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与独特的审美功能,不仅映射出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更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乐观豁达和感悟人生苦乐的智慧,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世人眼前。
● 汪菁 / 文
纳格拉,膜鸣类打击乐器,因其鼓身多用生铁铸就而被意译为“铁鼓”。在民间,还可见到以挖空的胡杨树干截节作为鼓身的纳格拉。鼓身为上大下小的圆柱形,上蒙驴皮、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常以一大一小的两只纳格拉组对使用。演奏者手持两根木棍敲击鼓面,借两只鼓音高的不同而击出节奏。另有形制较大的纳格拉,则被称为冬巴克。
苏乃依,气鸣类吹管乐器,与唢呐相近,但传统维吾尔族苏乃依通体以整块木料镟刻而成,为上小下大的直管,下端不套喇叭口,管身嵌有骨质花纹等作装饰,上开音孔八至九个,上端插苇片双簧哨头。形制大小不一,全长40厘米左右。发音洪亮,依靠音孔开闭、手指在音孔上的揉动及哨头在嘴唇间的伸缩奏出半音、四分音、活音等各种变化音,旋律充满韵味及歌唱性。
通体以整块木料镟刻而成苏乃依(左)和镶嵌花纹图案的纳格拉(中),下端套有铜体喇叭口的苏乃依(右)。资料图片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纳格拉和苏乃依的合奏形式,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器乐乐种,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鼓吹乐具有久远的历史,虽然目前对于相对固定地由气鸣类双簧竖吹管乐器苏乃依和纳格拉等膜鸣类击节乐器构成鼓吹乐队的具体年代尚难以确定,但是以苏乃依和纳格拉为代表的鼓吹乐在新疆存在的时间相当久远。
在新疆,节日庆典、人生礼仪等各种麦西热甫和喜庆场合,都可以听到鼓吹乐激动人心的乐声。维吾尔族鼓吹乐曲目丰富,技艺高超,风格朴实,乐曲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疆各民族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它给人们带来欢乐和鼓舞。维吾尔族鼓吹乐既可用来营造欢乐气氛,也可用来为群众自娱性舞蹈、维吾尔族传统杂技达瓦孜表演及人生礼仪活动伴奏。近年来,更是在迎送贵宾及各民族聚会、商场开业等各种场合,用以营造喜庆、热烈的氛围。
维吾尔族鼓吹乐演奏形式较为多样,各地区维吾尔族鼓吹乐队之组合有同有异,但无论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乐队组合如何变化,其中苏乃依和纳格拉为不可或缺者。如喀什地区多见一支苏乃依与多对纳格拉的合奏;伊犁鼓吹乐的演奏形式比较规整,最初由一支苏乃依、三对纳格拉和一个冬巴克组成,现在通常由一支苏乃依、两对纳格拉、一个冬巴克组成;和田地区纳格拉的演奏形式比较特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对纳格拉和一支苏乃依合奏的形式,另一种是洛浦县的由四个乐手分别演奏三只鼓并与一支苏乃依合奏的形式;吐鲁番范围内常见一种经济实用型的组合,即纳格拉乐队由三人组成:第一纳格拉、第二纳格拉兼冬巴克乐手、苏乃依乐手,这种组合既精减了人员,节省了经费,又保留了冬巴克低音营造气氛的作用,还不会影响到第二纳格拉基本节奏的发挥,击出的节奏型独具一格。在各地区也都可以见到一对纳格拉、一支苏乃依的最小型组合形式。同时,在上述不同组合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在大规模的节日喜庆场合,则可添用卡乃依、达普,萨帕依、它石、库修克等以丰富音色、增加音量、渲染气氛。
伊犁鼓吹乐的组合中,三对纳格拉按其形制大小及所发出音高的不同分别称为头鼓、中鼓、尾鼓。头鼓一般形制最小,发音高昂,常作复杂的变奏并在整个鼓吹乐队中起着指挥、领头的作用;中鼓形制适中,也常在奏出基本节奏型的同时和头鼓轮流加花;尾鼓一般形制偏大,发音低沉,常常担任基本节奏型的演奏。冬巴克只击各种节奏型中节奏重位上的低音。
维吾尔族鼓吹乐曲目来源多样、数量众多,表演内容丰富。民间歌舞曲向套曲化发展与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和热爱群众性歌舞聚会的习俗有关。在麦西热甫、米力斯等场合,单独的一首首歌舞曲不能使参加者尽兴,于是民歌套曲、民间歌舞套曲、鼓吹乐套曲应运而生。南北疆流传的鼓吹乐套曲各有着不同的曲目和特点,但结构大致都以散板序奏开始,后接一系列由慢渐快,由抒情、端庄至欢快、热烈的乐曲,最后仍以散板乐句结束。
维吾尔族鼓吹乐在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等有着紧密联系,又在乐律、乐调、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方面独树一帜,显示出维吾尔族鼓吹乐所具有的完整、成熟的特点。
因为长期以来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无曲谱可依,鼓吹乐的艺人们在演奏时除了要遵循相对固定的节拍、节奏变化模式之外,在曲调选择、段落反复、变奏加花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创作,从而达到传统模式和个人才华体现的最佳结合。
2008年,周吉先生主笔撰写的《维吾尔族鼓吹乐》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中获得立项,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保护与传承翻开了新的篇章。自此,该项目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大力支持,并按照年度拨付专门的保护经费,用于深入调查研究、抢救性记录和保存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组织各类传承活动,推动相关的理论和技艺研究,出版专著以及进行展示推广等。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确保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