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新知 | 新疆古代女子的“化妆盒”长啥样
2024-08-29 10:28:18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千年前女子使用的“化妆盒”长啥样?里面会装有哪些用品?在新疆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里,一件汉晋时期的漆奁,向人们展示了新疆古代女子“化妆盒”的秘密。

陈列于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的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晋时期漆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这件漆奁出土于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学者研究认为,该墓主应该是精绝贵族夫妇,漆奁被放置于女墓主身体一侧。它的外形呈圆筒状,外表乌黑光亮,盒体为竹胎,高13.5厘米,直径14厘米,内壁红漆,外壁黑漆。盖上有铜制钮环,钮环上还有用于抓手的丝带。

  打开漆奁的盖子,会发现里面并没有金银首饰,而放有盛装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椭圆形毛毡栉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绵团。

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藤奁。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漆奁中的铜镜至今光可鉴人。镜面呈银灰色,直径9.2厘米,镜子背面纹饰为一龙一虎围绕着钮座嬉戏。“龙和虎是古代中原居民十分喜欢的动物。特别是龙,集中了百兽之美,是华夏民族的象征。虎被视为勇敢威武的象征,将龙和虎的形象铸于铜镜之上,具有驱邪的象征意义。”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在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的营盘墓地出土的汉晋时期漆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毛毡栉袋时尚又精美,可能是在当地缝制的。其长18厘米,宽8厘米,由蓝色毛毡缝合而成,外缝黄色宽条形绢带一道,整体呈椭圆形,合上折叠后呈马蹄形,栉袋一侧装木梳,一侧装木篦。

  除了铜镜、梳篦等日常用品,盒子里还盛放有4个紫红、粉红、绿色和白色块状物的小香囊,两团沾着红色胭脂的丝绵团。学者们猜测,块状物可能是当时女子使用的化妆颜料。“由此可见,女墓主应该非常爱美,追求‘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的精致生活。”阿迪力·阿布力孜说,漆奁里还发现有一缕黄色的头发,这缕头发究竟是女墓主生前所爱之人的,还是她本人的,这一谜底至今尚未被揭开。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漆奁。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妆奁”即妆匣,是古代女性专门放置梳妆及化妆用品的器具。我国的妆奁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妆奁的质地有竹奁、木奁、藤奁、皮奁、瓷奁、漆奁、陶奁、铜奁、银奁等,其中,藤奁和皮奁在国内比较少见,新疆的考古发现却填补了这一不足。

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的粉盒和漆粉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新疆的尼雅遗址、营盘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等都曾出土过不同质地妆奁,这些妆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女子的审美追求和生活习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传承。”阿迪力·阿布力孜说,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其产地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中原漆器就已传入新疆。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的丝织品、漆器等大量传入这里。尼雅遗址出土的这件漆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见证了中原生活习俗对西域居民生活的影响。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