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穿越千年,从新疆出土的“唐代残疾证”触摸历史温度
2025-03-18 16:54:02 天山网

  1300多年前的“残疾证”长啥样?“认证体系”有什么流程?残疾者福利待遇如何?

  在新疆博物馆内,一架玻璃展柜映出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个因癫痫被军队三次安置的唐代士兵,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见证一个社会的文明刻度。

新疆博物馆展厅中的《唐西州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检兵孙海藏患状事》文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1964年,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一份《唐西州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检兵孙海藏患状事》文书,经考证这是唐西州高昌县府下发给太平乡的公文。文书上有18行文字,还盖了6枚印章,妥妥的“官方认证”,主要记载的是一名士兵从患病到判定为残疾的过程。

  故事的主角叫孙海藏,原本是个患有风痫(癫痫)和冷漏(痔漏)的普通人。可不知道为啥,当地招兵时,他竟然被征入伍,成了“波斯道行军”中的一名士兵。结果,军队刚到蒲昌县,孙海藏就开始频繁发病。军队赶紧把他送去休养,还给他办了“公验”(相当于今天的病假证明)。

  休养了一阵,孙海藏又回到了军队。可到了交河县,他又发病了。交河县的官员一检查,发现他确实没法继续行军,只能留在当地休养。军队把情况上报给了西州府,最终决定取消孙海藏的军役,让他落户在高昌县太平乡。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不,孙海藏的“病退认证”手续还没完成。

  在唐代,政府为确认孙海藏的残疾身份,要完成相当复杂的"认证程序":里正现场见证、医师详细问诊、同乡作保画押,最后还需县乡两级官府层层核验,最终才将“入疾”手续办妥。

  但是,唐代政府对残疾者可是相当照顾的。根据《唐律疏议》,唐代把残疾者分为“三疾”:残疾、废疾和笃疾。不同等级的残疾者可以享受不同的福利,比如实物救济、减免赋役、受田优待,甚至还有专人照顾。孙海藏虽然因病退役,但却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享受到了当时的社会兜底保障。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始终以“仁爱”“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尽管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但社会关怀的传统始终未断,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责任编辑:曾丽]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