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截至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箜篌数量已达24件,成为国内外出土箜篌数量较多的区域。这种乐器在新疆的本地化,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体现,更是文明互鉴的真实画卷。”4月19日上午11时,新疆博物馆三楼“丝绸之路乐器展”展厅内人头攒动,该馆陈列部工作人员马雯结合馆内文物,为参加自得琴社“琴为何物·唐”活动的游客讲解丝路音乐。
“丝绸之路乐器展”分为两个篇章:“管弦伎乐 凤歌鸾舞——新疆古代乐舞文化”“继古开今 共谱华章——多元一体器乐文明”。展览重点展现见证新疆古代乐舞文化丰富性的乐器,阐明新疆乐舞在中华乐舞艺术和人文精神形成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和价值。
新疆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人员马雯(左一)为参加自得琴社《琴为何物·唐》活动的游客讲解丝路音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作为“丝绸之路乐器展”策展人之一的马雯介绍,中华乐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标识的礼乐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国在乐器等方面的发明发现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百年来,新疆绚丽多彩乐舞历史文化遗产的发现,真实展示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才情和艺术审美,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令人赞叹的文化成就和不凡的艺术创造。
“从鼍鼓到纳格拉、从胡琴到艾捷克、从笙到手风琴、从唢呐到苏乃依……这些新疆乐器在器物形制、文化脉络和艺术形态上均展现了丝绸之路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中国器乐精神。”马雯用60分钟时间带领游客完成了从眼观到耳听的丝路穿越,让游客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构成有了基本了解。
游客在新疆博物馆“丝绸之路乐器展”展厅进行乐器体验互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摄
热瓦普、萨塔尔、都塔尔……听了马雯的讲解后,来自江苏的游客宋春英走到互动体验台前一一感受新疆乐器的美妙,“从音乐出发认识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源流,很有意义。”
“你送我一枝玫瑰花,我要诚恳地谢谢你……”当琵琶、笛箫、热瓦普、萨塔尔、手鼓合奏的音乐《送我一枝玫瑰花》在展厅响起时,游客们陶醉了,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将这一精彩场景定格。
“感物而动,乐以载道。期待通过对新疆和丝路音乐文化史的鉴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大美新疆,感悟古代丝绸之路上器乐文化的万千魅力,增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奏响新时代‘美美与共’文化和谐的新乐章。”马雯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