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丨《诗经》里的春馐
2025-04-24 12:17:59 石榴云/新疆日报

品读新疆

总陪着母亲慢行在旷野之上

弯腰仔细寻觅那青嫩的芽叶

恍然觉得与《诗经》里的先民

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结

目视着手中的野菜

我突然明白

我们采的何止是野菜

更是一份延续了三千年的春之记忆

点击音频收听《诗经》里的春馐


  《诗经》里的春天,充满了草木清香,而这天然的草木之气,又常常被古老的先民端上餐桌,成为他们最踏实、最鲜嫩的吃食。

  我每每翻阅《诗经》,徜徉在那里的春天里,只觉得齿颊生香,似已品其味、尝其鲜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薇菜,便是野豌豆的嫩苗。

  春日里,田边地头,薇菜一簇簇地冒出来,青得可爱。古人采之,想来是用水焯了,拌上一些简单的调料,便是一味好菜。一家人团团围坐,简陋的草屋,四面低矮的围墙,窗外杏花招摇,把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都收在花蕊之中,薇菜的清香之气缭绕在空气中。

  我在春天的野外遇到野豌豆苗会蹲下去,仔细地观察它的茎叶和花。青绿色柔软细嫩的茎叶托着紫色如蛱蝶一样的花,我见犹怜。它在我们的餐桌上,从《诗经》一路迤逦而来,依然保持着倔强的清香,三千年如一日,为我们的餐桌添色增味。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蘋是水草,生在浅水中,叶圆如钱,又名田字草。

  春风柔暖,少女们身着素朴衣衫,来到水边采摘蘋。大约它生于清水之滨,有纯净之意,古人向来用它作为祭祀之物。采回来的蘋洗净之后,用三足錡和釜来烹饪。此时,女子们心怀赤诚,动作轻柔,一步步完成繁琐的祭祀准备。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朴素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此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记:“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经·采蘋》中,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浮在水面,开小黄花,根茎可食。最先读《诗经》时,荇菜是以爱情的象征物深印在我心里的,文中那位“窈窕淑女”,美而不自知,她娉婷的身影,一左一右采摘荇菜时的美好身姿,迷醉了岸边的君子。

  荇菜,水生植物,和睡莲类似,因此有人叫它金莲儿,又名野荷花、水葵、大浮萍、水荷叶等。它茎叶柔嫩多汁,人们常把它焯烫后凉拌食用,是夏日里一道清爽开胃的养生菜。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里卷着思念和牵挂。诗中那位女子,因怀人而心不在焉,采了半天,筐还未满。这小小的细节,道尽了相思之苦。

  卷耳即苍耳,秋天结着满身刺,是我小学时的梦魇,顽皮的男同学总是采了它们,粘附在女生的头发上。但其嫩叶可食,鲜美可口,有一股清香滋味。我认识一位山间大娘,她在孩子开的饭店里帮忙,经常做一些山野菜。她做春卷时,总爱加些嫩苍耳叶,食客们赞不绝口。

  大概,卷耳不知道,越过几千年光阴,它从思归人的手中变成了人们致富的法宝。或许知道了,它也会高兴和骄傲的。

  《诗经》的时代,人们采野菜,果腹为主,但亦是祭祀之类的大事所需,也是思念和爱情的所寄之物。倘没有它们,大约思念和爱情,空茫茫,遥无期,更让人失意彷徨。如此看来,春之野菜的功德大焉。

  那些青翠的叶子、嫩白的根茎,经过简单烹调,便成了春日的美味,有着古老岁月里的鲜香。城里的菜市场或超市如今也有各样野菜出售,整齐地码在保鲜盒里,标着高价。主妇们买了回去,照着网红食谱精心烹制,拍照发朋友圈,赢得一片点赞。这固然也是一种春的享受,但总觉少了些什么。或许少的,正是那采撷时的春风,那泥土的气息,以及先民们传下来的那份与自然亲近的心意。

  《诗经》距今已远,但春回大地,野菜依旧。我总陪着母亲慢行在旷野之上,弯腰仔细寻觅那青嫩的芽叶,恍然觉得与《诗经》里的先民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结。目视着手中的野菜,我突然明白,我们采的何止是野菜,更是一份延续了三千年的春之记忆。(作者:廉彩红)


朗昆

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主播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加尔肯古丽·吐尔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