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今天的可可托海,以优美的峡谷河流、山石林地、寒极湖泊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闻名,更因火遍全网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远方。这个曾经蕴藏新中国工业与国防事业“功勋矿”的小镇,为什么长达半个多世纪“隐姓埋名”?在极端生存环境中,可可托海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建设奇迹?它的前世今生,它的苦难辉煌,这些留在历史中的谜题,在作家丰收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中得到了详尽可靠的答复。
2023年10月,《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并在当年入选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
《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丰收,是当代非虚构领域重要作家。4月22日,在与记者谈及本书的创作历程时,他说:“20世纪70年代初,可可托海已进入我的视野。那时我还在宿星滩(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的兵团农场)做农机技术员。当时农场生产条件差,要去阿勒泰矿山收购工矿企业淘汰的动力机械,于是知道有个叫可可托海的神秘矿区。越是神秘,就越让我感到好奇。从那时起,可可托海就像一颗种子埋在我心里,一直在等待时机破土、发芽。”
从2020年开始,丰收用两年多时间,抢救性地走访了100多位可可托海的建设者,最终从数百万字的采访资料中,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口述史,记述并再现了建设者们胸怀信仰、血脉相传、建功立业的真实故事,呈现出一段厚重、珍贵的国家记忆。“这本书的采访很不容易,每一次访谈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丰收说,可可托海的第一代创业者目前只有少数人健在,都已八九十岁。再过几年,随着这批人的离去,大量历史事实和生动的细节、情节将无法获知。“这些有功于国家的无名者应该被铭记”,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丰收不辞辛苦地深入可可托海,还原那段“几万人汇聚于此,甘愿做隐姓埋名的普通人,却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峥嵘岁月。
“非虚构的灵魂是真实。很大程度上,当事者的口述,还原历史真实的可信度最高,也能够更好体现被采访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最终,丰收用口述和叙事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为了保证口述的真实感与在场感,他刻意保留了每个讲述者的语言腔调和表达习惯,呈现出那一代人的真实面貌和心灵图景。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说:“丰收老师的《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从采访、写作到最终完成,他付出的辛苦,难以计数。他选择口述和叙事结合的方式,既在叙述中体现了一个历史家的严谨和刻苦,又在口述中呈现出那一代人清晰的姿影和心灵的秘密,为可可托海建设者立下了一个丰碑。”
丰收《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手稿。丰收供图
《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出版后,收获好评无数。在“微信读书”里,读者宁静致远留言:“信念”和“信仰”是可可托海人心中的明灯,是共和国发展中的猎猎旗帜,是我们国家战胜困难的法宝和底气。期待未来能和家人一起去可可托海旅行;待孩子再长大一些,推荐孩子沉下心来品读此书,在感动中汲取力量。
读者“古城小男孩”留言: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可可托海是因为那首歌,只是知道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 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真切感到可可托海的厚重和辽阔。 矿一代,核一代,他们那群纯粹的人,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还得经历其他的波折和伤痛,但永远是那么激情昂扬,为了祖国把青春年华和子孙后代献给了那片广袤无垠的热土。很庆幸读到这本书。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凡说:“丰收的写作是对平民英雄的致敬。这些可可托海建设者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信仰的传递。正如书名‘太阳是一颗种子’所隐喻的,这些人的精神如同火种,播撒在边疆的土地上,最终燎原成共和国的脊梁。”
一如丰收在本书后记所写:“此著记录、书写的是一众追梦祖国复兴、聚集可可托海和伊犁河谷的人及与他们紧紧相关的事。追梦者心中种下了一颗太阳的种子——信仰,为梦想支付青春、健康,甚至生命,成就关系国家命运的千秋大业。”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