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在作家任茂谷家的书架上,有一本泛黄的《江格尔》史诗。这本定价1.05元的旧书,是他中学时用半个月生活费换来的“奢侈品”,也给了他跨越吕梁山的黄土沟壑、扎根新疆大地的精神动力。从割草喂牛的贫寒少年到新疆著名作家,任茂谷用半生证明:一本书,足以劈开命运的荆棘。
在《天山雪松——新疆早期革命事迹纪实》新书发布会上,任茂谷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资料图
20世纪70年代,任茂谷还是一个每天放学后,在山西临县黄土坡上背着麻绳镰刀去割草的少年,艰难的求学岁月让他几度想辍学回家种地。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进山沟,他拼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高中,并在县城新华书店与《江格尔》史诗相遇。
“书店快打烊了,我捧着书舍不得松手。”四十多年后,任茂谷仍记得那个黄昏:书页间草原英雄江格尔征战四方的豪情,让从未踏足新疆的少年热血沸腾。当时他每月仅有6元生活费,却咬牙向同学借钱买下这本书。煤油灯下,他反复读着十二勇士的故事,模仿着写诗,在诗句中寻找勇气。
1985年中专毕业后,任茂谷做了个大胆决定——放弃老家分配的“铁饭碗”,揣着那本《江格尔》独闯新疆。从乡村教师到企业会计,从公务员到银行职员,尽管职业几经更迭,但这本书始终如影随形。在乌鲁木齐的冬夜里,他裹着棉被啃自考教材,拿下新疆大学汉语言本科文凭;下乡调研时,他包里总带着《人民文学》,把戈壁风沙写成诗。
新疆大地给了他丰厚的文学滋养。四十多年间,他走遍天山南北,将足迹印在雪山之巅、草原深处,也将汗水洒遍城镇村庄、戈壁荒滩。他走进孔雀河寻访罗布老人,在边境线上遥望阿拉湖的粼粼波光,于巴尔鲁克山半腰凝望英雄长眠之地,在江格尔的故乡和布克赛尔,他最终读懂了“英雄”二字的分量。
任茂谷的奋斗轨迹里写满“拼命”:边工作边考取大学本科文凭,攻读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生,拿下会计师、高级经济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证书。“领导总把最难的任务交给我。”4月2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道,“读书给了我接硬仗的底气。”工作间隙,他阅读中外名著,将金融职场写成小说《牛市深套》,在小说《河狸》《旱獭》中探讨生态命题,在横渡博斯腾湖与乌伦古湖后创作散文集《心在横渡》,让身心完全融入新疆这片土地。
从吕梁山沟到天山脚下,任茂谷用半生将“读书改变命运”刻进现实。手握“天山文艺奖”“中国金融文学奖”的他,正以笔为火把,将照亮自己的光传递给更多在精神旷野中跋涉的人。正如他所言:“当贫瘠的土地遇上书本的滋养,再卑微的生命也能长成雪松的模样。”在新疆这片辽阔的漠野,他找到了人生坐标与心灵归宿,用文字诠释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