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五一”国际劳动节
是致敬劳动者的重要时刻
中华民族对劳动的敬畏与热爱
早已深植于民族基因
今天 让我们穿越时空
随新疆各地出土的“劳动文物”
一起去感受
古代新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骨锥。资料图
这件文物出土于和静县察吾呼墓地
距今约3000年
用兽骨削刻磨制而成
是当时人使用的缝制工具
锥尖锋利
锥把有穿线用的细孔
外形和今天的缝衣针极其相似
可见当时古人的骨器制作工艺
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馆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铜斧。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这件文物出土于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
年代为青铜时代
其通长17.6厘米 刃宽4.6厘米
它是当时人使用的砍伐工具
新疆曾出土不少铜斧
形制主要有3种
由于铜斧比石斧更先进
更能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其成为继新石器时代之后
人们普遍使用的砍伐工具
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铜镰。资料图
这件文物出土于巩留县铜矿遗址
年代为青铜时代
它是当时人用来收割农作物的生产工具
从其刃部明显的使用痕迹来看
当时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也已具有一定规模
出土于哈密五堡墓地的木耜。木拉提摄
这件文物出土于哈密五堡墓地
年代为青铜时代
木耜被称为“农耕之祖”
它是中原农耕文明兴盛的见证
耜是一种铲状工具
它是由整木制成
外形很像今天的铁锹
是当时人用来平地、翻土、挖沟、引水、排水等的农具
这件石磨盘馆藏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资料图
这件石磨盘是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小西沟采集
年代为青铜时代
用整块石料琢制而成
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古代加工谷物的工具
使用时
将谷物摊开在磨盘上
用磨棒在上面反复滚动
把谷物的皮壳脱掉后
即可获取粳米等粮食
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钻木取火器。资料图
这件钻木取火器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
年代为汉晋时期
钻木取火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取火方式
也是早期人类用火的创造性发明
新疆因气候干燥
正午时分气温较高
取火时容易引燃
故这一取火习惯保留时间较长
钻木取火器通常由木钻板、木钻柱、稳定压力板、皮绳或单体弓、引燃物组成
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来看
和田尼雅遗址、吐鲁番洋海墓地等
均出土过大量的钻木取火器
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刻花木纺锤。资料图
这件文物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
距今约3000至2200年
它由纺轮和锤杆巧妙结合而成
是当时人纺纱时使用的重要工具
其看似结构简单
工作原理却极为科学
它是通过在锤杆底部拴上
捻好的线头并使其下垂
随后转动纺轮
利用其转动的力量将纤维捻成细线
木纺锤的出现
展示了当时新疆
纺织技术显著进步
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铁犁铧。资料图
这件文物出土于昭苏县夏塔墓
年代为汉代
铁犁铧是汉代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新疆昭苏县夏塔墓出土的铁犁铧
与国内其他省份出土汉犁铧一脉相承
反映出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在西域的传播
为研究两汉时期西域屯田史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