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⑪| 驼铃摇过十八春
2025-05-17 12:11:14 石榴云/新疆日报

  陈钢粮

  我是陈钢粮,一个把根扎进新疆乌伦古湖沙砾里的浙江人。

  每当驼铃在准噶尔盆地的暮色中荡起涟漪,我总能在驼峰的起伏里看见这片土地的心跳——那是十八年前雨夜埋下的种子,如今已在戈壁滩上长成了连天的绿洲。

2021年,陈钢粮在牧民家慰问并了解骆驼养殖情况。图片由范芯提供

初逢:将事业的种子埋在新疆

  我1983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遗传学专业,在科研机构做过研究员,之后选择了下海经商。2003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偶然聊起骆驼的神奇之处,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花费了3年的时间,先后走访考察了20多个骆驼分布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最终将梦想的种子埋在了新疆。

  2006年的一天,当汽车驶过被薄雾笼罩的福海县时,几峰骆驼突然闯入我的视线。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这“沙漠之舟”产生如此深刻的羁绊,更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被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唤作“阿哈因得”(兄弟)。

  那天空中忽然飘起了细雨,我来到牧民木哈买提家的毡房里避雨,老人家端给我一碗新鲜的驼奶,品尝着驼奶的醇香,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当我得知一家人年收入只有几千元,主要靠骆驼运输获得,如今不得以要卖掉它维持生计时,一阵辛酸涌上心头,于是脱口而出:“别卖骆驼,明年我来建厂!”临别时,他们全家老少九口把我从泥泞湿滑的小路一直送到公路边。我知道,今天的承诺定不能食言。

  2007年,我带着所有的积蓄,从浙江嘉兴来到福海县,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旺源集团。

  然而这次创业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为攻克驼奶保鲜技术难关,我和科研团队在骆驼圈旁搭起实验室,白天泡在数据堆里,夜晚裹着棉袄睡在驼圈旁的木板上观察。尽管如此,技术难关却始终无法突破。原计划用两个月攻破的目标任务,变成一场持久战。

深耕:用执着精神回馈这片热土

  终于,在历经15个月、103次实验后,我们打破了技术壁垒,推出了受到市场认可的驼奶产品,让新疆的骆驼开启了从“搬家工具”到“产业之舟”的华丽转身。成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木哈买提老人,把一笔现金塞进他的手里,让他再去多买几峰骆驼。

  如今木哈买提家的骆驼群已壮大到百峰,每年靠旺源公司给他发的奶款超过了100万元。他的儿子阿曼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每次见面都要拉着我的手说:“陈阿哈,你看这驼峰上真的开出了金花花!”

2007年,陈钢粮与牧民们一起探讨骆驼生活习性。图片由范芯提供

  截至目前,企业研发的驼奶产品已有20余种,在国内外销售网点已有3000余处,每年可实现产值7.51亿元,纳税8000余万元。而更让我骄傲的是牧民们脸上的笑容,这说明我在这片热土上种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

  最让我欣慰的是牧民们用不锈钢奶罐接驼奶时,罐子里倒映的蓝天白云;是牧民们使用电动挤奶器时,带来的松弛感;是冷链车驶过家门口时,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声。我们企业推出“三零扶贫”模式——零成本投入让牧民敢养驼,零风险经营让驼奶变真金,零距离就业让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增收。

  为此,旺源集团每年为养驼牧民发放奶款超3.35亿元,养殖大户年收入最高可达365万元,辐射带动新疆、内蒙古、青海等23600余户养驼牧民实现致富。有效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2.13万余名各族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当联合国把“三零模式”写进减贫案例,我忽然想起第一次喝驼奶时,木哈买提老人说的:“骆驼走得慢,但能走出整个春天。”

铸魂:驼铃深处永不停歇的热爱

  2019年、2020年企业相继投资建设了万驼园奶源基地和旺源骆驼现代产业园、骆驼小镇。先后开展了骆驼疫病预防、高产奶驼选育等科研攻关项目,使每峰骆驼年均收益从500元提升至3万元,带动疆内6300余户养驼牧民年均收入超30万元。同时打造了集骆驼养殖、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智慧化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将日生产产能扩大了5倍,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2023年,陈钢粮(右一)在生物实验室为尼格买提(左一)介绍产品检测工序。图片由范芯提供

  从“沙漠之舟”变成牧民们的“移动银行”,到“旺源驼奶”成为知名品牌承载着新疆骄傲,再到产业升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一路走来,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眼看着牧民们的口袋一天比一天鼓,我在想:不能只富口袋,脑袋要也富起来。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优秀员工和养驼牧民走出新疆,到北京、延安、嘉兴等地,领略祖国大美山河,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听到第一次搭乘飞机,第一次走出新疆的牧民托合塔吾别克谈起他在嘉兴的见闻,我仿佛听到哈萨克族小伙子唱起了改编版的《驼铃曲》:“南湖的水哟天山的雪,都流进了咱的热胸膛……”

  当80岁的黑巴提·包肯在天安门广场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饱含热泪地脱口而出:“我爱你,中国!”我忽然懂得:我们在驼峰上种下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天山雪松的坚韧,是沙漠红柳的顽强,是各民族手拉手走过戈壁的底气。

  当晨雾再次漫过阿尔泰山,我知道,下一个十八年,这片土地还会生长出更美的故事——关于团结,关于奋斗,关于永不停止的热爱。

  (马帛宇、范芯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征文活动启动

  “我的新疆故事”征文启事

  我的新疆故事⑩丨扎根新疆 做传承西迁精神的AI科技工作者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