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6月28日,高原烈日下,伊尔克什坦口岸的电子屏闪烁着黄、绿、红三色车牌信息。27岁的报关员穆萨江·奥斯曼紧盯着屏幕,当他代办的第11辆货车车牌转为绿色时,立即用对讲机催促司机:“跟上前面那辆重卡,海关放行了!”这辆载满扫地机器人和汽车零部件的货车,即将驶向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
6月28日,穆萨江·奥斯曼跟随外籍卡车司机通关。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被称为“万山之州”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雪山环抱的壮美风景曾让少年穆萨江产生矛盾心理——既留恋家乡的雪山美景,又渴望翻过高山看世界。高考时,父辈经商的穆萨江一心想“翻过高山看世界”,特意报考了国际贸易专业。“父辈们开车做边贸,我想用电脑做跨国生意。”毕业后他先后在广东佛山、福建厦门的外贸企业工作。
2020年,看到家乡伊尔克什坦口岸中吉贸易日益繁荣,他辞去沿海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外贸公司的报关员。最初他经手的多是洗发水、饼干等日用百货,如今常为起重机、光伏板等大型设备报关。这种变化与中亚基建热潮密切相关:“上周刚报关了12台挖掘机,吉方采购商说要修建水库用。”穆萨江翻着手机里的报关单照片说道。
伊尔克什坦口岸实行“7×24小时”通关。穆萨江和同行们形成了特殊的默契:每天10时是跨境运输高峰时段,报关员们会在联检大厅的休息区短暂碰头,交换商品行情和通关技巧。“基建工程设备和建材需求大”“冷链车优先验放”……这些碎片信息经过穆萨江整理,变成公司每周业务分析会上的重要参考。在穆萨江看来,报关员不仅是流程执行者,更要成为“市场传感器”。
夜幕降临时,口岸灯火通明如繁星闪烁,将通关通道照得亮如白昼。穆萨江回忆起刚入行时的场景:报关员要抱着纸质单据在烈日下排队,完成全部流程需要3个工作日。如今通过“单一窗口”电子系统,他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95%的申报工作,更能实现15分钟通关。这种效率变化背后是“智慧口岸”建设的推行——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望着鱼贯而出的货车长龙,穆萨江觉得这些钢铁驼队正将古老的丝路驼铃,化作数据星河里的现代交响。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