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李娟请回家,让《阿勒泰的角落》置于案头。
待我揭开书封,与茫茫草场角落的那只享受着温暖阳光的绵羊对视;再打开扉页,短短几行小字,得知这个曾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牧民共同生活的李娟,早已著作累累;图文并茂间,一句“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呀”,瞬间激起我的阅读欲,那条蜿蜒绿野上的土路带我走进书中引人入胜之境。
李娟的文字像牧民自酿的马奶酒,初尝平淡,后劲绵长。她不雕饰,不抒情,就像牧民缝补毡子,用最结实的针脚把生活碎片缀成暖窝。她写沙尘暴:“天地间黄澄澄的,像是把整个戈壁装进茶叶罐里使劲摇晃。”写冬牧场:“积雪把山峦缝成厚厚的棉被,牛群走过时像黑纽扣在移动。”这些比喻毫无雕琢痕迹,却让久居水泥森林的我,突然闻见了青草混着羊粪的气息。最震撼的是她写彩虹:“它从我家帐篷顶上长出来,另一头扎进河对岸的坟地里。”她描述毡房外的雪:“它不会因为你看不见阳光就不是雪了。”
阿勒泰的风景并不都是喀纳斯湖的仙气缭绕,禾木村的层林尽染,以及加了滤镜的美图美片。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春天化雪时土路上泥浆横流,夏日的帐篷顶被晒得发白,秋季转场时牛羊踩出褐色小径,冬天的雪“像盐一样撒在坡上,又像盐一样被舔干净”。孩子们在雪地里踩出的路“像蚯蚓在爬行”,这种未经规划的生命痕迹,和我们在城市里每天走的斑马线形成奇妙对照。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图景,构成了真实的生活天地。她笔下的风景会呼吸,“风是透明的河流”“羊群回家的路是云絮状的”……多么令人屏息的美!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笔下的小人物。那个用羊奶兑酒喝的醉汉,那个用三只母鸡换裙子穿的牧民媳妇,那个年复一年给陌生的墓碑添土的守墓老人,那个怀里抱着一只瘸腿羊羔跟着转场队伍走了3天的小女孩……这些被生活打磨着的人们闪耀着独特生命之光,照进我心底,暖洋洋的。
合上书时,窗外的霓虹正在亮起。我突然意识到,阿勒泰的角落并不遥远。它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喧闹里,躲在加班后回家的月光里,伏在地铁车厢晃动的人影里。李娟教会我的不是逃离,而是在最庸常的生活褶皱里,发现自由的辽阔。就像她写的:“最安静的时刻,是雪落在身上的时候。”而我们,总能在某个瞬间,找到生活里那片安静落雪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不是旅游指南,它像块粗砺的戈壁石,磨去我们看待生活的老茧。那些我曾认为“落后”的角落,原来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那些我匆匆掠过的“小人物”,才是生活真正的艺术家。正如李娟所言:“所谓希望,不就是明知前路艰难,仍要往有光的地方去吗?”在这个人人追逐星辰的时代,感谢这本书让我学会在脚下的尘埃里,看见永恒的光芒。
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幸福。”(作者 施崇伟)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