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丨萨吾尔登:马背上的生命之舞
2025-07-08 11:10:31 石榴云/今日新疆

  萨吾尔登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每逢佳节盛会,那跃动的舞姿与悠扬的旋律总能唤起各族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欢腾的集体表演中,不同民族的人们以舞会友、以乐传情,共同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朱江凤/文

  萨吾尔登的起源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紧密相连,“萨吾尔登”一词有多重解释,其中一种认为“萨吾尔登”是弹奏托布秀尔时手的动作或弹琴的节奏。“萨吾尔”在蒙古语中指人的手,“登”则是指该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托布秀尔发出的“登登”的音乐声和节奏。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蒙古族人民将日常的生产生活场景,如放牧、挤奶、剪羊毛等动作进行艺术加工,融入对自然的崇拜情感,逐渐形成了萨吾尔登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民间艺人表演萨吾尔登。年磊/摄

  萨吾尔登舞蹈深深植根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传统文化中,其动作设计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观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蹈以模仿动物动作为核心,尤其以“马步”为典型代表。动作强调步伐稳健轻盈,展现蒙古族对马的深厚情感及马背生活的文化印记。下肢动作相对简约,注重步伐的协调与节奏感。而上肢、手腕与臂肩的弹压、推拉、揉绕动作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者的腰部是动作的核心发力点,舞者通过前俯后仰的身体律动,配合推肩的动作,形成动态平衡与韵律感。同时双膝始终保持富有弹性的屈伸与颤动,与上肢动作同步,强化舞蹈的节奏感与表现力,这些动作元素共同构成了萨吾尔登舞蹈极具辨识度的艺术特色。音乐是萨吾尔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以蒙古族传统乐器托布秀尔、马头琴等演奏。托布秀尔的音色浑厚、质朴,弹奏出的旋律节奏明快、韵律感强,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从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中,可以了解到蒙古族过去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和部落间的交流融合,为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非文字资料。在艺术领域,萨吾尔登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精美的服饰搭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宝库,还为舞蹈创作、音乐创作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对推动民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萨吾尔登,每一个动作都是蒙古族生存智慧的具象化表达。舞步缓急交替,恰似牧民顺应四季迁徙的从容,旋转腾挪的轨迹,暗含着对草原生态的深刻理解,如同骏马知晓何处水草丰美,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蕴含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敬畏与共生智慧,体现了游牧文明“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

  萨吾尔登不仅在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场合,萨吾尔登的集体表演更是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喜爱,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有助于维护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自2007年蒙古族萨吾尔登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我区通过前期保护规划的实施,在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系统梳理萨吾尔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出版多部研究专著,挖掘其作为蒙古族文化符号的深层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学术依据。

  目前,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他们通过师徒传承以及在学校、社区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传播萨吾尔登。从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到民间艺术季,都能看见萨吾尔登的演员们活跃的身影。舞蹈演员洪格尔不断钻研萨吾尔登表演的多元形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歌舞团原创的歌舞剧《雪山琴深情》中,他与伙伴们凭借青春活力挑大梁,成为新疆文化艺术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演员们还走进校园,开设萨吾尔登兴趣班,培养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此外,还定期举办萨吾尔登传承培训班,为有志于学习萨吾尔登舞蹈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学习机会。

  蒙古族萨吾尔登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有效推动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需要通过加强传承人才培养、拓宽保护资金来源、创新传播途径以及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魏燕慧]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