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史诗《故土新归》,戏里戏外那些事……
2025-07-08 12:20:56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他力排众议收复新疆,我为他的勇气折服”

  “抬棺西征,泪奔了!”

  “唱出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气节!”……

  作为乌鲁木齐第三届“丝路戏韵 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的开幕大戏

  京剧《故土新归》收获“满堂彩”

  以晚清名将左宗棠收复新疆为蓝本的这部戏

  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那些泪点与燃点齐飞的“名场面”为何让人连连叫好

  让我们说说京剧史诗《故土新归》

  戏里戏外的那些事儿!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演员谢幕。记者王畅彤摄

湘江夜话:林则徐的遗愿 左宗棠的誓言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左宗棠与林则徐跨越时空对话。记者陈岩摄

林则徐与左宗棠隔空对话

面对国家危亡

左宗棠想起林则徐曾经的嘱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点燃收复信念

埋下历史伏笔

  历史上的那些事:历史记载,1849年,返乡乘船经过长沙的林则徐,与久已闻名而素未谋面的左宗棠相见,二人在岳麓山下、湘江水畔,放怀畅谈天下大事,这就是著名的“湘江夜话”。1850年 ,林则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抱病向朝廷上了最后一份奏折。奏折中,他正式向朝廷举荐了左宗棠。在奏折中林则徐称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可堪大任”。

朝堂激辩:左宗棠vs李鸿章“海防塞防之争”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左宗棠与李鸿章“海防与塞防之争”“谏言慈禧”收复新疆的决心。记者陈岩摄

李鸿章主张“暂弃新疆,专注海防”

左宗棠京剧对唱高燃输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硬核观点

“谏言慈禧”的桥段中,左宗棠面对李鸿章的政治阻挠力排众议

  历史上的那些事:当时清廷决策昏聩。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流意见力主海防,认为威胁来自海上,甚至不惜放弃内陆疆土。在此危局之下,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力陈海防塞防并重之策。 最终打动清廷(慈禧),得以在年逾花甲、身体孱弱之际,毅然抬棺西征,率大军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

军饷困局:即使无粮无饷也要收复新疆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记者王畅彤

由胡雪岩协助筹措军饷

所有责任左宗棠愿一人承担

“即使无粮无饷也要收复新疆”

  历史上的那些事:“清政府内忧外患、物资短缺、路途遥远......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非常艰难,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左宗棠的信中直言,收复新疆是‘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之至难’。”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当时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即使万般艰险,左宗棠如孤勇者般挺身而出,力陈放弃新疆是自挫国威的短视行为,助长列强嚣张气焰,必将遗患长远。他陈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利害关系,使清政府由此定下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

一炮成功:名场面原型就在家门口

巨型旌旗背景下

朦胧的大炮身影营造出空间距离之感

一声炮响,成功收复乌鲁木齐

  历史上的那些事:《重建“一炮成功”志》记载,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今甘肃酒泉)命部将刘锦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刘锦棠经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路到达阜康,于6月首战黄田,攻克古牧地(今乌鲁木齐米东区)。7月22日,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就击中了城门,轰塌了城墙。阿古柏匪军见状丢盔弃甲、溃不成兵,清军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收复了乌鲁木齐。

  据考证,1876年7月22日清军架设大炮的所在地应为现北门药材库巷附近。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居民区,周边有两处特别的地方讲述着曾经的故事——“一炮成功小区”和“成功桥”。

左公柳绿:浪漫又现实的治疆智慧

两位丑角演员怀抱柳枝走在队伍最后

面对年轻士兵的疑惑

年长士兵将左宗棠命令栽柳“积久成荫”的理念娓娓道来

  历史上的那些事:“据《左宗棠传》记载,左宗棠命令"凡大军过处,必植柳三排",至今哈密仍存留有“三人合抱”的古柳。

  据记载左宗棠晚年任陕甘总督,非常重视植树。西征军队自兰州至酒泉再到哈密一路之上广植柳树,民间至今流传着左宗棠亲命官兵植树的故事。

  说到西北边陲地区的环境,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同乡及幕僚杨昌浚所作的《恭颂左公西征甘棠》与之相呼应: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抬棺决战:老将孤勇

“左”字大旗招展

军民眼神坚定

簇拥在左宗棠身边

左宗棠抬棺死战沙俄

终换新疆全境回归

幕末全场泪崩

  历史上的那些事:“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历史记载,1880年5月的一天,左宗棠离开肃州(今酒泉市)抬棺进军,誓死收复新疆全境。左宗棠的行动震慑了沙俄。经过艰难谈判,中俄双方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部《故土新归》

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这里铭刻着左宗棠等先贤

为捍卫中国领土完整所贡献的不朽功勋

更承载着后世一代代守护者

薪火相传的忠诚与担当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