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
我出生在新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善良待人,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温暖的底色。
2000年,我进入昌吉日报社,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有机会深入家乡的土地,倾听百姓心声,记录时代变迁。那时候,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关注热点,了解民生,是我的职业特点,也赋予了我很多责任。
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昌吉市民张晓明身患白血病,找到了合适配型,却因缺少手术费用而苦恼。接到求助电话的当晚,我奋笔疾书,一篇报道迅速见报。短短几天,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而来,募集到十多万元捐款。
但手术费仍然不够。为了筹齐剩余费用,我又和志愿者们一起筹备义演活动,最终成功筹集善款21.6万元,帮助张晓明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重获新生。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一名记者的力量与责任。我手中的笔不仅是记录社会的工具,更能成为传递希望的桥梁。
多年来,我参与了许多这样的爱心行动,为困难群众发声,为弱势群体助力,累计为他们募集善款近百万元。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2021年5月,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主动报名参加驻村工作,来到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
这里位于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有着连片的荷塘、葱郁的林带,虽然自然风光优美,但乡村旅游发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财富。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这个美丽的村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我积极组织摄影家入村采风,用镜头捕捉美丽瞬间;举办乡村摄影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隐藏在北疆的世外桃源;开展直播活动,带网友线上“逛”蟹塘、赏美景,推荐当地的富硒果蔬、生态水产等优质产品。
在一次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活动中,我们重点推荐的“荷塘蟹”一夜成名,订单纷至沓来,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宣传推广,我还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起,积极推动各类项目实施。渠道桥涵、卫生公厕建设,煤改电工程,生活垃圾治理,乡村风貌改造……一桩桩、一件件关乎村民生活品质的实事逐步落实。钱包鼓了,环境美了,大伙儿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2022年,我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这对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参会期间,我认真聆听报告,将与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相关的内容铭记在心。回到村里,我第一时间向村民们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村民一起谋划八家户村的未来发展蓝图。
如今,八家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游湿地、观天鹅、赏荷花、住民宿、品美食……乡村旅游让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车,也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名气越来越响。
驻村结束回到单位后,我的工作内容转向专题片、纪录片的策划和导演。我立足岗位职责,带好部门队伍,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青年记者,采编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把新时代新疆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的身份一直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未来,我将继续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潮头涌起的朵朵浪花,为建设美丽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⑧丨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庆典 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一首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