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㉕丨沙棘扎根处 青春正葱茏
2025-07-09 14:16:13 石榴云/新疆日报

  王军扬

  我是王军扬,来自新疆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7月,当我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70团的戈壁滩上时,眼前只有一片灰黄色的荒芜。狂风裹挟着砂石,抽打在脸上生疼。零星的几棵胡杨树,像是被风沙啃噬后残存的倔强。司机说:“这就是团部了。”

  我攥紧行李,耳畔回响着大学导师的叮嘱:“兵团是国家的‘定海神针’,戍边屯垦,使命如山。”可那一刻,我望着脚下干裂的土地,心中涌起的是迷茫——这片连草都难生的荒漠,如何承载起“使命”?但兵团人的血脉里流淌着与风沙较劲的基因。20世纪50年代,我的祖父辈们用坎土曼和铁锹,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绿洲。他们用芦苇扎成挡风墙,把红柳枝埋进沙窝,用生命践行着“一棵树就是一座界碑”的誓言。如今,这份使命落在了我们这代人肩上。

  那时的170团,是生态恶劣的代名词。职工们常说:“种一瓢种子,收不回半碗粮。”20世纪90年代末,团场尝试过小麦、棉花,也尝试种过榆树、杨树等生态树种,可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这些常规植物都无法生长。直到团场的一位老技术员偶然发现,沙棘能在戈壁上顽强存活。这株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为戈壁带来了更多绿意。  

  我入职后接到的最重的一项任务,是参与沙棘扦插育苗,从零基础开始。在温室大棚里,我和同事们日夜记录温度、湿度,筛选抗逆性强的品种。记得2012年2月,一场十年不遇的大风掀翻了半数苗床。大家用身体紧紧地护住所剩不多的沙棘幼苗。老连长抹着脸上的沙土说:“沙棘活,团场才有活路!”

  十年间,我们走遍全国的沙棘林,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选育出“深秋红”高产品种。从零到5万亩,沙棘林像一张绿色的网,缚住了肆虐的风沙。当5万亩沙棘林锁住风沙时,我们发现了藏在刺与果实中的财富密码。沙棘果富含的维生素C是猕猴桃的8倍,叶片可制茶,根系能固氮改良土壤。在团党委支持下,我们成立丝路沙棘公司,引进低温冷榨生产线,让小红果变身口服液、软胶囊。

  2019年,我们带着职工建起标准化种植园。我们研发机械化采收设备,填补国内沙棘机械化采收的空白;与高校合作开发沙棘油、果汁、保健品,产业链延伸到深加工领域。如今,“丝路沙棘”大果沙棘原料供应量占全球12%。我还记得当第一车沙棘原料运往疆外药企时,装卸工叶尔多斯兄弟抹着汗说:“这红果子真能变金豆子?”如今,他的爱人在加工车间操作智能分拣设备,月收入比过去放羊时翻了4倍。

  大家的收入不仅变多了,这里的天气也因沙棘林而改变。曾经的170团,每年有200多天笼罩在大风沙尘中。而今,沙棘林将10级以上大风天气降至不足5天;降雨量增加到200毫米以上;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减少60%。2024年春,我在林间巡查时,竟发现野兔、沙鸡、黄羊在此安家。

  170团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团场,在推进沙棘产业过程中,我还深切体会到“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谛。2019年建设加工厂时,杜别克·阿达里汗就率先加入了丝路沙棘团队,如今已成长为丝路沙棘的技术骨干。他感慨:“过去觉得种地不如放羊,现在才明白,守住绿洲才能守住饭碗。”在团场文化广场,我常看到哈萨克族老人教孩子们跳沙棘丰收舞,青年用冬不拉弹唱生态新曲。

  这种团结的力量,早已融入新疆人的血脉。这种交融在新疆大地处处绽放。就像库尔班·尼亚孜校长创办的“民族团结大院”,各族孩子共跳麦西热甫;帕米尔高原上的“慕士塔格峰医疗队”,各族医生接力守护牧民健康。在170团,每年沙棘收获时的“沙棘采摘节”已成盛事,蒙古族长调、回族花儿、哈萨克族的黑走马在林海间交响,诉说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智慧。

  2023年,我走进“青马工程”课堂,与全国青年代表分享沙棘故事。一位西藏学员问我:“坚守戈壁十六年,值得吗?”我指着手机里的照片回答:“你看这沙棘,它在-50℃的严寒中存活,在60℃的高温下结果。我们兵团人,就是要做这样的‘沙漠钢钉’!”这背后,是兵团精神与新时代的共鸣——就像“沙海老兵”杨世福穿越死亡之海的壮举,我们这代人也在创造着“用绿洲锁住黄沙,用产业富足民心”的新传奇。

  回望过去,从兵团战士用坎土曼开垦出第一片绿洲,到“疆电外送”点亮半个中国;从“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到全球最大的光伏治沙矩阵;从马背上的“流动小学”,到5G网络覆盖雪域牧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蝶变,都镌刻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汇聚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磅礴力量。  

  而我,只是万千扎根边疆的青年缩影。我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沙棘般坚韧;我们的梦想看似微小,却连缀成绿洲的经纬。在这里,每一株草木的生长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丰收的喜悦都是对时代的回应。当沙棘果染红戈壁的秋天,我知道,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树,而是这片戈壁滩的希望。站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台上,我握紧胸前的奖章。它的分量,是沙棘林里浸透的汗水,是文化交融中收获的笑颜,更是兵团人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从爷爷辈用生命开垦绿洲,到我们这代人用科技振兴产业,变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是“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初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征文活动启动

  “我的新疆故事”征文启事

  我的新疆故事①丨新疆于我,是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画卷

  我的新疆故事②丨我的命运与新疆妇女健康紧紧相连

  我的新疆故事③丨为平凡劳动者而歌

  我的新疆故事④丨佟丽娅:心之所向,生生不息

  我的新疆故事⑤丨在时代长河中书写新疆成长印记

  我的新疆故事⑥丨与红旗共舞的人生

  我的新疆故事⑦丨“韭菜大夫”杨忠贤的故事

  我的新疆故事⑧丨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庆典 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一首诗

  我的新疆故事⑨丨做昆仑邮路上的红色石榴籽

  我的新疆故事⑩丨扎根新疆 做传承西迁精神的AI科技工作者

  我的新疆故事⑪| 驼铃摇过十八春

  我的新疆故事⑫丨西部高地听铿锵

  我的新疆故事⑬| 迪妮格尔:从冬奥会主火炬手到亚冬会冠军

  我的新疆故事⑭丨从“河狸公主”到登上联合国讲台

  我的新疆故事⑮丨我亲历了新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的新疆故事⑯ | 我们家的“传家宝”

  我的新疆故事⑰丨47年了……虎成兄,独库公路如你所愿

  我的新疆故事⑱丨守护大地深处的歌谣

  我的新疆故事⑲丨新疆成就了我的教师梦

  我的新疆故事⑳丨我与一株野花的生命羁绊

  我的新疆故事㉑丨红山情思

  我的新疆故事㉒丨31年,我与天山纺织同行

  我的新疆故事㉓丨以水为墨,书写绿洲传奇

   我的新疆故事㉔丨马瑜:笔耕不辍 步履不停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杨蕾]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