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马泰·俄白克
我是居马泰·俄白克,是特克斯县包扎得尔牧区的一颗“石榴籽”,更是这片土地上的健康守护者。33年前,父亲将用了半辈子的老药箱郑重交到我手中。这只搭扣反复修补、皮带断裂十余次的药箱,不仅承载着两代人的行医岁月,更见证了70年来,各族儿女共同书写的壮丽民生答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我愿以这只老药箱为窗,讲讲这片热土上的坚守与变迁。
小时候我经常被患者半夜急匆匆的敲门声惊醒。父亲总是来去匆匆,早出晚归,但总是乐呵呵的,摸着我的头说:“今天爸爸又救了一个孩子。”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考上伊宁卫生学校,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包扎得尔库克苏温泉卫生院。我至今记得,报到那天清晨霜色浓重,父亲骑着摩托车亲自送我。当时的卫生院只有两间破旧的木头房子,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医疗设备。包扎得尔牧区平均海拔3000多米,牧区地广人稀,牧民住得分散,冬天巡诊一次,骑马要走20多天,遇到大雪,就得走1个多月。我才干了不到20天就受不了了,背着父亲偷偷跑回了镇上。
父亲并没有责备我,而是语重心长地说:“聪明的人,幸福是劳动和贡献。你要做一个称职的医生。我把用了一辈子的药箱给你,它就是我的眼睛,会一直看着你。”这番话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回到高山牧场,在包扎得尔牧区扎下了根。
包扎得尔牧区的牧民需要我,而我也喜欢他们。1998年12月一个冬夜,寒风刺骨,我接到牧民阿尔比·夏力阿孜得了阑尾炎的消息后急忙往山里赶。等我赶到时,阿尔比已经去世,我站在毡房外瑟瑟发抖,他家人的哭声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还有包达什,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他喜欢围着我转,每次我出诊,他都像个小大人一样跑前跑后。然而,我再次巡诊时,却得知包达什因为急性脑膜炎离世的噩耗。他母亲含泪告诉我,孩子临走前还念叨着:“居马泰医生一来,我的病就好了,到时候还要给他提药箱……”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刀扎一样疼。
在达坂险峰间,我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肆虐的暴风雪中,牧民敞开毡房,用热腾腾的奶茶温暖我冻僵的指尖。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深深懂得:药箱里装的不只是“老三样”,更是牧民对生命的渴望。
石榴树绽放新绿。2012年春天的融雪声,唤醒了包扎得尔牧区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卫生院搬进了带暖气的新院,B超仪和心电图机等设备陆续配备到位,马背医疗队驮着便携式超声仪翻山越岭为牧民服务。
援疆专家通过“医共体云平台”让蒙古族阿妈的眼疾通过远程会诊得以治愈。长期在山里放牧的叶尔肯·托合塔么社什感慨道:“之前我犯病只能自己扛着,或者坐两个多小时车到县城治疗。如今在牧区卫生院看病很方便,去年,我母亲的皮肤病就是通过温泉疗养和中药浴治好的。”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广泛覆盖,签约家庭医生为牧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视频问诊将3天马程变为30秒连接,更让我欣慰的是,卫生院医务人员从原先的7名增加到14名,援疆专家通过“师带徒”,将先进技术留在了牧区。父亲若泉下有知,看见通过一根网线有万千明眸,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健康,一定会很欣慰。
如今,当我再次跨上马背,摇晃的老药箱仍在鞍边发出熟悉的声响。它身上的裂痕,是近30万公里险途的勋章,更是70年沧桑巨变的鲜活注脚。从“漏风木屋”到“云上诊疗”,从“马背求生”到“安居乐业”,这不仅是医疗条件的跨越,更是民族团结与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
父亲的老药箱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承载的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新时代的脉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群众健康的守护者,用一生的责任与坚守,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每一颗“石榴籽”都在传递温暖与希望,而每个生命的春天,也必将在守望相助中永恒绽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⑧丨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庆典 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一首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