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河水在天山脚下流淌,喀拉达拉是我战斗过的地方……”9月11日,南京支边青年刘清泉来到特克斯县喀拉峻军马文化展示馆,重返他曾经扎根奉献了14年青春岁月的“第二故乡”,将他精心创作的一首歌曲《军马场,我的第二故乡》献给马场,深情回眸“屯垦戍边”的无悔青春,生动展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水乳交融的难忘时光,让团结奉献的支边精神伴着歌声久久回响。
在1966年8月,刘清泉响应国家“屯垦戍边”,支援边疆的号召,来到特克斯马场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0年。回首那段岁月,他脑海里总不断浮现出点点滴滴——农工们的工作场景、牧民们载歌载舞的画面。说到创作歌曲的初心,刘清泉眼中闪现出泪光。
南京老支边青年刘清泉将创作的歌曲《军马场 我的第二故乡》捐赠给特克斯县军马文化展示馆
“那时我从农具手、拖拉机手干到联合收割机的包收组长,对农田的生活非常了解,也非常难忘,所以我用歌词反映农田的建设和牧区的生活。”刘清泉说。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支边青年和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一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刘清泉找到了梦想,既磨炼了意志,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那时条件艰苦,他们住过“地窝子”,睡过“干打垒”的房子,并成了家,有了孩子,淳朴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活上给了他们悉心的照料。
清泉与他的哈萨克族老朋友阿克木火加·卡扣重逢,他们围坐在一起,回忆那些艰辛却美好的支边岁月
刘清泉说:“我们原来的邻居很多都是哈萨克族的朋友,库尔德大叔看到我快要结婚了,就带我去山上拖了大木头下来打了一个家具,我的孩子出生了阿依达洪免费给我们每天提供新鲜的牛奶。”
回到特克斯马场,刘清泉与他的哈萨克族老朋友阿克木火加·卡扣重逢,他们围坐在一起,回忆那些艰辛却美好的支边岁月,那段一起奋斗、同甘共苦的日子。岁月如歌,恍如昨日,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阿克木火加·卡扣说:“那时候条件苦,他们带来了拖拉机,我们就跟着他们学。我们关系一直很好,能打成一片。”
如今已经74岁的刘清泉老人不远万里从南京重返特克斯马场,这首歌曲既是对那片眷恋土地的献礼,也是对那段难忘岁月的缅怀。抚今忆昔,马场伴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支边青年留下的“马场精神”没有远去,将化作新一代马场人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刘清泉老人与援疆干部合影
特克斯马场纪委书记孟贤说:“这首歌不仅仅是整个支边青年一种心灵深处的号声,也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在马场后期建设中的一种鼓励和冲锋号的再次响起,这首歌里唱出了当年他们战风雪、斗冰寒、住地窝子,吃苦团结拼搏,开创马场,打造马场,建设马场的奉献精神。”
在捐赠仪式上,特克斯县委副书记,南京江宁援疆工作组组长熊康生也深受鼓舞,他表示支边青年的功绩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将永远被新疆各族人民所铭记。全体江宁援疆人将接过老一辈支边人的使命,把八卦城当作第二故乡,倍加珍惜与特克斯各族干部群众结下的深厚友谊,始终做江特两地的桥梁纽带,始终关注特克斯发展,始终支持援疆事业。
(特克斯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正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