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今年,我的30多亩核桃产量有40吨,收入20万左右。多亏了木大哥的无私帮助,才有我的今天。”9月24日,温宿县,秋日暖阳透过树叶洒在赵武中的核桃园中,他和木合旦·吐尔迪走在园里,20多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9月24日,站在核桃树下,木合旦和赵武中(左)讲述互帮互助的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上世纪90年代,赵武中离开家乡四川来新疆打工,正赶上阿克苏搞荒漠绿化建设,政府对种树实施“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前三年种果树、浇水不要钱,果树种活了,前七年的收益是自己的。”四处打零工的赵武中动心了,承包了35亩荒地,开始学着栽种核桃。所谓的“核桃园”,其实就在戈壁滩上,再加上赵武中没有种植过果树,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帮助村民掌握核桃种植技术,当地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给果农培训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在培训班上,木合旦和赵武中相识了。比起赵武中,木合旦有一定的果树管理经验。看赵武中人勤快,也很朴实,他有时间就到赵武中的果园里转转,给他指导一下技术。一段时间后,果树长势有了很大改善,这让赵武中看到了希望。两人你来我往,慢慢熟络起来。
但不久后一场沙尘暴,将赵武中刚刚燃起的希望火苗扑灭了。“2002年,小树刚开始长绿叶,一场沙尘暴,指头粗的果树有的被沙子掩埋,有的半边树皮被石头打掉,真是惨不忍睹。”赵武中看着满目疮痍的果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还是回四川老家吧!”他找到木合旦,向他辞行。
“核桃树3到10年才结果,前期投入大,你已经种了两年,现在放弃太可惜了!”木合旦真诚劝说他再坚持坚持,还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1万元钱,让赵武中重振旗鼓。
“1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村里有人说他傻,说他把钱借给一个外地人,万一拿着钱跑了怎么办?可是木大哥说他相信我的为人。”好兄弟的相助让赵武中感激不尽,也让他彻底放弃回老家的想法,一心一意扑在果树管理上。
2005年,赵武中栽种的核桃终于结果了,他骑着自行车到木合旦家,兴高采烈地说:“木大哥,你跟我来一趟果园,我的核桃树挂果了。”木合旦跟他来到果园,看到每棵核桃上虽然只零星地结了五六个核桃,但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也替他开心不已。
此后,好学的赵武中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林果业种植技术。几年后,他的核桃大丰收,加之收购价格又高,他成为了当地的富裕户,住上了楼房,买了汽车。
富裕起来的赵武中没有忘记当初帮自己摆脱困境的木合旦。他隔三差五就会去木合旦的果园里转转,教他最新的核桃增产增收新技术。木合旦的核桃树龄40多年,果树通风透光性差,秋季核桃修剪的时候,赵武中就手把手地教他修剪和嫁接技术,提高果树透光度。“我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新技术学得慢。弟弟上过学,新技术一学就会,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核桃亩产量从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收益也翻了好几倍。”木合旦说。
富裕起来的兄弟俩没有忘记村里的各族群众,为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赵武中把自己果园里的优质核桃品种接穗无偿提供给需要的人,使良种核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吸引了大量的客户订购,无形中增加了果农的经济效益。平日里,只要果农们有需求,他俩就会知无不尽地教授种植技术。
时间见证了俩人的深厚情谊。20多年来,两人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靠种植核桃过上了幸福生活。逢年过节,两家人会相互走访,他们的子女从小就在一起学习、玩耍,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也很深。“能遇到木合旦大哥是我的幸运,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赵武中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