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伊犁河谷的冬日乡野,厚厚的白雪绒毯般覆盖着整个农田,土地连片平整、道路整齐通畅、水电设施齐全、农田林网适宜......这些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的农田格局,如一派沃野平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高颜值”的良田,加之现代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让伊犁州广大种植户在春种秋收中感受着太多不一样的体验。
图为巩留县牛场高标准农田。杜磊 摄
伊犁州是新疆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伊犁州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进行有效推进,截至2024年底,伊犁州直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03.6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309.06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破大立 重塑农业新生态
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尤喀克买里村“不打粮”,这是以前尼勒克县庄稼人心中的普遍印象。因该村地势较高,水源匮乏,常年干旱少雨,农民广种薄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由于缺水,过去我们这里只能种小麦和胡麻,雨水多的年份,小麦每亩地收成在80公斤,年份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绝收情况,农户只能让牛羊进地啃食。自家的口粮地不种又不行,每亩地太低的产量,就连收割费用都支付不了。 ”今年51岁的尤喀克买里村村民伊力哈木·玛木提江说,“现在这种情况彻底改变了,县里引进了大企业,国家也进行了投资,这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旱田’种上了玉米,6.8万亩土地平均亩产800公斤,实现了旱田变良田,荒山变绿洲。”
为进一步推动尼勒克县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改变当地农地结构性缺水、低产以及农户增收困难等现状,尼勒克县通过招商引资,由新疆中农利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尼勒克县西部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该项目区位于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尤喀克买里村、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和赛普勒村,项目预算投资22.8亿元,新建水利灌溉面积耕地6.8万亩、草地3.9万亩、林地0.97万亩。
图为尼勒克县西部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的玉米田。(资料图)
新疆中农利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梁浩说:“公司仅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就投入了8.5亿元,涉及扬水工程、新增粮食产能(改善灌溉)水利骨干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我们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2024年共解决临时就业2000余人。目前,企业正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圳学习,计划利用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在尼勒克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基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近年来,伊犁州坚持“用足水、用好水、做足水文章”的工作思路,大破大立,重塑农业新生态,加快推进146万亩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4年落实“旱改滴”面积40.33万亩,其中2024年12.5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27.62%。通过应用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增施有机肥技术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将原先项目区生产效益低的旱田小麦改种为玉米,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翻番,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亮点。
严把“五道”关口 保良田永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推进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为重要。近年来,伊犁州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提升,严把制度关、严把设计关、严把进度关、严把质量关、严把管护关,保质保量完成了项目建设。
1月1日,伊犁州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一批次验收组工作人员来到巩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5号泵站进行抽查复检。“巩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EPC)二标段,在去年12月底验收合格,此次复检主要针对泵站内设备是否更换镀锌螺栓、加装弹簧垫片、配置安全器工具等细节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抽查,从复检结果看,项目负责方已全面完成整改。我们会不定期进行巡视巡查,如果发现问题,会立刻要求当地立行立改,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能长久发挥效益。”伊犁州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一批次验收组专家邓小龙说。
邓小龙介绍,去年,伊犁州改变多年以来项目第二年开展验收方式,坚持“完工一个、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原则,提前启动2024年87.5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工作,完成了63.71万亩第一批项目竣工验收面积,预计2025年5月底前完成剩余建设项目。
图为验收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抽检。杜磊 摄
去年以来,伊犁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作为提升项目工程质量的第一关,将项目招投标提请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坚决查处。坚持以《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管理工作指引》为指导,探索制定《伊犁州高标准农田项目初步设计通用图集》《伊犁州2025年度耕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图集》《伊犁州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单位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等,强化工程质量日常监督评价,做实上图入库和项目前期工作,探索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等,充分发挥住建、市场监督、发改委等行业部门监管作用,不断规范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行为,确保工程质量有人管、管得住。同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鼓励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建设材料;成立工程质量专家检测组,购置强度回弹仪等专业化检测设备28台(套),开展工程质量实地抽测,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巩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EPC)二标段项目负责人刘杰说:“二标段项目区涉及4278亩地,2024年6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经过几个月的使用完全符合建设要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坚决把好材料关、施工关、监督关、安全关,努力为全面提升粮食产能提供有力保障。”
巩留县牛场核桃园社区种植户努尔太·阿海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分满意。他说:“过去,我们这里浇水比较困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每亩地玉米产量提高300公斤,承包费也增加了不少,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后还在外打工,收入提高了不少。”
加强管护利用 让良田发挥最大效益
在霍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道河乡4号泵站,大柳树村村民孜力牙·吐鲁逊仔细查看着泵站里的设备、设施。原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该乡4号泵站的管理员。“进入冬季,村里要求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对泵站进行一次巡护,我知道这些设备的珍贵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所以我几乎两三天就来看一次。”孜力牙·吐鲁逊说。
图为霍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道河乡4号泵站管理员正在检查设备。杜磊 摄
大柳树村共有1.25万亩耕地,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覆盖了全村96%的耕地,共建立4个泵站,每个泵站配备了2名管理人员,确保设施完好,灌溉期设备能够顺利运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伊犁州按照“地州建制度、县级负全责、乡村抓落实”工作机制,州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均制定了各具特色的《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工程设施管护方案》,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将形成的固定资产逐级移交给乡镇村,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确保建成后有人管、管得好。
伊犁州直拥有耕地面积917.98万亩,是全疆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年粮食产量约占全疆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近年来,伊犁州在做好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的同时,还积极挖掘土地潜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每一种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把每一份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
去年以来,伊犁州持续强化与石河子大学合作,建立“1+N”技术服务模式,即“石河子大学马富裕教授团队+11个县乡村高效节水技术服务团队”,长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服务。 通过实施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编制了《伊犁河谷滴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伊犁河谷滴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加强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现场指导,项目区内小麦亩均产量增加70-140公斤,达到500公斤以上;玉米亩均产量增加200-400公斤,达到1000公斤以上。2023年、2024年伊犁州小麦、玉米连续创下全国最高单产记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大豆荣获全国高产竞赛第二、三名,伊犁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四级调研员解炳海介绍,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碎片整理和规模化经营,能够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预计实现州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余万人次,带动人均增收3600余元。2024年实施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预计农业总用水量在38.4亿立方米左右,同比2023年可节水9.6亿立方米,新增耕种面积5%-7%,同时节肥效益明显,其中玉米亩均节肥20公斤,小麦亩均节肥10公斤,实现节本增效,促进了农业绿色转型。
(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磊 韩莎莎 陈天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