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村民心中的“胡杨卫士”
2025-05-14 12:52:13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昆仑山麓,风沙呼啸。在和田县喀什塔什乡库尔尕克村,31岁的浙江籍村警朱海鹏,用6年时光诠释了新时代戍边人的坚守与担当,将自己活成了扎根边疆的“胡杨树”,以赤诚之心守护着一方安宁,用真情服务温暖着全体村民。

在农户家的朱海鹏。

  跨越山海 化身行走的“民情地图”

  2019年,朱海鹏毅然告别东海之滨的家乡浙江台州,跨越5000公里,来到海拔2800米的库尔尕克村。初来乍到,这个牧业村便给他带来诸多挑战:游牧群众居无定所,语言沟通不畅,3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分散着127户牧民。但朱海鹏没有退缩,他立下“每周至少4天泡在牧区”的规矩,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每家每户的毡房位置、人员构成和生活困难,誓要成为群众的“活户籍”。

朱海鹏在家访中。

  2024年12月的一个雪夜,牧民努日因万元羊款纠纷,手持木棍欲找债主麦麦提“算账”,恰巧碰上入户走访的朱海鹏。“大叔,您看这雪下得这么急,万一动手伤了人,得不偿失啊。”朱海鹏劝阻道,“先消消气,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处理,您给我讲讲!”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中,他在毡房里一坐就是3个小时,从草场放牧聊到子女教育,从法律条文谈到邻里乡情。最终,在朱海鹏的耐心调解下,麦麦提承诺按月还钱,一场冲突就此化解。

  翻开朱海鹏的工作笔记,237条调解记录密密麻麻,见证着他的付出与努力。他创新建立的“村干部+小组长+护边员”信息共享机制,更让全村社情民意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清晰呈现。如今,他对辖区牧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哪家有几只羊、孩子在哪上学、老人需要什么药品,他都如数家珍。

给小朋友送礼物的朱海鹏。

  情系牧民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库尔尕克村,朱海鹏早已成为牧民们的亲人。87岁的赛丽麦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子女在市区务工,每月最盼的就是“小朱儿子”来送药。

  每周一清晨,朱海鹏都会自费购买药品和蔬菜,骑马30公里赶到老人毡房,帮她收拾羊圈、晾晒被褥,仔细记录血压血糖数据。老人每每摸着他冻得通红的耳朵,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直言“亲儿子都没这么贴心!”

  面对草场纠纷频发的问题,朱海鹏组建了“护牧小分队”,发动“四老人员”成立调解小组,带着设备翻山越岭丈量草场边界,制作“放牧区域明白卡”。为推广科学轮牧理念,他与牧民同吃同住半个月,白天帮忙接羔育幼,晚上用手机播放草场沙化警示视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曾经矛盾不断的草场边界,如今竖起了12块“民族团结共享牧场”标牌,成为了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朱海鹏帮村民卸煤。

  坚守初心 书写胡杨精神新篇

  “累不累?”面对这个问题,朱海鹏毫不犹豫:“人民公安为人民,再累也值得!”2024年夏天,连续15天暴雨冲垮3户牧民房屋,他不顾膝盖旧伤,在泥水中奋战8小时,直至最后一名牧民得到妥善安置。有人劝他申请调回浙江,他却坚定地说:“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我们守边人,就得有这股子劲儿。”

  六年来,朱海鹏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89起,救助受困牧民37人次,全村连续3年刑事案件“零发生”。他的警服口袋里,始终装着一本磨破边的工作日记,扉页上“把根扎进群众心里,才能长成遮风挡雨的树”的字迹,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暮色中,朱海鹏又踏上了巡边之路。“一棵胡杨挡不住风沙,千万棵胡杨就能筑起绿色长城。”朱海鹏用青春与热血,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戍边人的生动故事。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伊普乃再尔 通讯员 杨森淋)

[责任编辑:徐萍]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