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喉羚油田“散步” 野狼梭梭林“做客”……戈壁“油城”的生态转身
2025-06-30 09:33:52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六只……这才一上午,就看到不少鹅喉羚。”梭梭林里,护林员张林与同事艾科拜尔·木塔力甫静悄悄地指着几十米开外的林间,几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正在觅食。

  6月20日,张林和艾科拜尔像往常一样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2万亩人工梭梭林巡查。这片梭梭林位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193英雄井附近。

  “现在巡查碰上鹅喉羚是常有的事。”张林笑着说,“有一次,还碰上了狼。开始以为是狼狗,仔细一看,真是狼,心里又紧张又激动。”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周边的野生动物数量、种类越来越多。市民外出游玩,常常与鹅喉羚等野生动物不期而遇,油田职工碰见野生动物更如家常便饭。一些野生动物甚至频繁进城,成为城市里的“常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意味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今的“油城”克拉玛依,早已不是当年的茫茫戈壁,而是生态宜居的园林之城。

6月21日,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的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三三区光伏基地,一只成年鹅喉羚带着两只幼崽在光伏板前悠闲漫步。这座光伏基地位于克拉玛依城区东北10公里处。闵勇摄

  鹅喉羚归来,水禽成群

  鹅喉羚别名长尾黄羊,俗称黄羊,是西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在新疆有广泛分布。它们栖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以红柳、梭梭、骆驼刺等植物为食。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还没有太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荒漠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加上个别偷猎行为的威胁,鹅喉羚被迫“背井离乡”。

  如今,克拉玛依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鹅喉羚循绿而来。

  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创始人赵兰生常年拍摄野生动物。在他的镜头里,克拉玛依城区周边,成群的鹅喉羚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漫步前行,时而低头觅食……

  “现在,野生动物多了。我见过的就有鹅喉羚、北山羊、狼、狐狸等。”新疆油田公司驾驶员张克红说,“有一次,开车经过油田八区附近,看见狼在追逐鹅喉羚,让我看到了真实版的《动物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克拉玛依辖区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154种,其中鹅喉羚、盘羊、北山羊、兔狲、猞猁、虎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已成为克拉玛依市境内的“常住民”。

  有走兽,便有飞鸟。在克拉玛依市区南郊的古海生态公园,近年来陆续迁徙而来的白鹭、赤麻鸭、红嘴鸥以及灰雁、野生鸬鹚等水禽成群结队,这个公园成为克拉玛依人最喜爱的观鸟场所。

克拉玛依市古海湿地公园白鹭翔集(资料图)。闵勇摄

  夯实“绿色油城”底色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是“黑油”的意思。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市,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1958年风靡全国的《克拉玛依之歌》,描述了克拉玛依建设之初严酷的自然环境:“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

  60多年过去,克拉玛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经过几代人的治理,克拉玛依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2017年6月,克拉玛依市发布实施《克拉玛依市中部区域荒漠戈壁生态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将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和白碱滩区外围940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纳入治理范围,采用人工干预、围栏封育、退牧还林等方式持续增加灌草面积,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8年来,规划区累计种植红柳、梭梭、骆驼刺等荒漠植被18.5万亩。

  同时,克拉玛依市从“十三五”起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资5.46亿元,完成16905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驻市央企——新疆油田公司陆续投资26亿元用于环境治理,涉及的18个采矿权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目前,克拉玛依市利用废弃矿山等,陆续完成凤栖湖、金龙湖、玛依湖等生态工程建设,中心城区及周边已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环境体系。

  克拉玛依生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从近100%降了九成;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水质达标率等环境指标全面向好……昔日风沙肆虐、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凉戈壁,逐渐蜕变为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之城,克拉玛依创造了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奇迹。2023年10月,克拉玛依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克拉玛依城区绿意盎然(资料图)。李浩然摄

  打好生态保卫战

  绿化是生态建设的基础。除了绿化,克拉玛依市还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生态保卫战。

  ——以春季控尘、夏季截污、秋季治废、冬季治霾为治理主导方向,克拉玛依实施排查整治工业企业治污、锅炉淘汰或改造等,持续强化环境监管;出台实体性地方法规《克拉玛依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治构建全面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构筑起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一河(湖)一策”方案因河施策、因湖施策,重点明确了河(湖)长巡查的频次和巡查要点,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始终严控土壤污染风险,严禁“三高”项目进克拉玛依,引导各类资源向绿色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转换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聚集,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国土绿化事业的积极性。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等企业实施含油污泥处置工作。建成年处置能力达188万吨的全国最大含油污泥处理厂,588万吨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完成处置;组织研发大规模含油污泥处置工艺,实现新产生含油污泥“动态清零”。

  ……

  “环境保护好不好,野生动物‘说了算’。”赵兰生说,“鹅喉羚等一大批动物能重返克拉玛依‘安居’,可以说是克拉玛依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继续阅读】

  记者手记丨野生动物“返场”见证新疆生态之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阿丽米热·艾斯卡尔]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