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管护站,这里就是我向往的人生
2025-07-03 10:46:58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7月1日,天刚破晓,沙漠腹地还未被暑气笼罩,张军和同事们已完成晨练,他们骑上摩托车,开启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

  48岁的张军是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苏管理分局也可夏管护站站长。这里是进入乌苏管理分局的第一个站点,他们不仅承载着7.8万亩生态守护的重任,还肩负着所有车辆进入林区的检查职责。

  “冬季巡护,活动起来倒不觉得冷;夏季巡护,那可真是‘烤’验。”张军感慨道,“由于地表温度高得灼人,蚊子和蜱虫成群,身上经常被叮咬得到处是包,痒得坐立难安。”

  每次出发前,张军和同事都会喷足防蚊虫的药水、戴上头盔、护脸面罩,裹紧长袖外套。即便如此,一天下来,汗水无数次浸透衣衫,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每天上面都是白花花的盐渍。

  翻开张军的巡护日志,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日巡护路线、环境数据以及发现的各类野生动植物情况。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他和同事们不仅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还利用工作间隙,在管护站后院开辟出两块空地,种上蔬菜和果树。

7月1日,张军(右)向记者展示他和同事们种植的西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蹲在绿油油的蔬菜地里,张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告诉记者,在成为生态护林员之前,自己从事过个体生意、也干过酒店管理工作。直到儿子高考结束后,他毅然离开喧闹的都市,应聘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

  初到管护站,没了城市的车水马龙,每天穿梭在林间,张军根本不适应。夏季,林区里遇到蜘蛛和蛇尚有办法应付,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蠓虫和蚂蟥,到了夜里,被叮咬后常常痒得无法入眠。但是,三个月以后,在老队员的带领下,他逐渐掌握了野外生存技能,学会了辨识野生动植物,也积累了丰富的巡护经验。

  除了日常巡护,管护站的工作繁杂多样,还承担着环境监测、观测野生植物长势和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以及森林防火演练、维护防火装备设备等多项任务。凭借善于沟通的优势,张军和同事们与保护区内的18户牧民打成了一片。他们经常邀请牧民来菜园采摘蔬菜,送去土鸡、瓜果;牧民们会热情回赠刚挤的羊奶、现打的馕饼,一来二往中,彼此的情谊愈发深厚起来。

  有了牧民当“前哨”,许多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2022年夏天,牧民发现6辆车私自闯入保护区,他们立刻向管护站工作人员汇报。张军和同事们迅速赶到现场,发现对方刚架好火炉,准备在野生胡杨树下进行烧烤。经过耐心劝导和教育,这些人意识到了错误,收拾好设备离开了。

  还有一次,牧民在放牧途中,发现有人偷偷进入保护区砍伐枯死的梭梭木。得到消息之后,张军带领同事立刻赶到现场,对涉事人员进行法规宣传和批评教育,制止了破坏行为。

  “工作确实辛苦,但我们也能找到乐子。”生态护林员也尔江·哈不勒笑着说,工作之余,大家用废弃树墩和断裂的水泥桩精心打造花园、果园、菜园。逢年过节,还会举办厨艺比赛和各类文艺活动,“我们在管护站的时间比在家时间长,种植果蔬不仅能缓解压力,更是对抗艰苦环境的快乐法宝。”

7月1日,张军(右)和同事们在用废弃树墩为花园打造围栏。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我来的时候,这里的绿化覆盖率是50%。现在,已经提升到60%以上了,这一成果让每位生态护林员倍感自豪。”张军说,每当有人问起如何排解寂寞,他总是笑着回答:“忙起来,一切都好了。”

  “孩子大了,家里也没了后顾之忧,我打算在这里扎根了。”张军望着周边虬劲的野生胡杨与成片的野生梭梭,眼神笃定而柔和,“每天守着蓝天绿树,听风声鸟鸣,看着草木茂盛生长,心里真是踏实又满足,这就是我向往的人生。”张军坚定地说,他要守着这片大自然度过余生,看着更多荒漠变成绿洲。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梁丽]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