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近百名国家金牌(优秀)导游走进位于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国家3A级景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激情碰撞的奇妙之旅。
国家金牌(优秀)导游在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合影留念。曹宇婷 摄
刚一踏入乐器村,古朴的乐器制作工坊便错落有致地映入眼帘。每一件乐器都承载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导游们穿梭其中,一边专注聆听讲解员热则耶·艾尔肯声情并茂的讲述,一边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乐器。从古老的艾捷克,到现代的电子琴,科技与传统的交融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粗犷豪放的冬不拉,到细腻婉转的口弦,每一种乐器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这里制作的民族乐器有27大类、5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新疆所有的传统乐器。”热则耶介绍道。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有着150多年制作乐器的悠久历史。而村内的乐器制作工坊,更是将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展现得淋漓尽致。民族乐器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027平方米,分为管弦乐器展示区、弓拉和打击乐器展示区、体验区三个部分,共展示了19大类、83种乐器。馆内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瓦普、都塔尔、萨塔尔,不仅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更是成为了乐器村一张耀眼的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国家金牌(优秀)导游走进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曹宇婷 摄
在乐器制作工坊里,导游们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赏。来自湖南郴州的国家金牌导游、国家高级导游蒋博凌感慨地说:“来到这个乐器村,看到这些非遗乐器,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之后,真的觉得太棒了。作为导游,我以后可以更好地向游客推荐喀什,让他们也能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2024年,在广东援疆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投入1500万元,启动了提质扩容工程。如今,民俗风情街、美食街等特色街区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旅业态逐步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乐器展示。曹宇婷 摄
据统计,仅今年5—6月,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就接待了游客4.1万人次,收入达到20.2万元。这一串串数字,不仅是乐器村旅游经济不断崛起的生动写照,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见证。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雷木果 实习记者 曹宇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