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喀克村,绿油油的水稻在阳光下焕发勃勃生机。一架灵巧的植保无人机从稻田上空掠过,将细密的肥料均匀地洒向稻田。地头上,25岁的桂江华指尖灵活地拨动着遥控器,专注地盯着屏幕,实时监测无人机的作业轨迹。短短3分钟,20亩地的施肥任务圆满完成。这惊人的效率,与过去1个人挥汗如雨地劳作整整3个小时形成了鲜明对比。曾经,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在桂江华指尖的科技操控下,已然成为了过去式。
2021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桂江华回到家乡,每日看着父母早出晚归,在500亩水稻田里辛勤耕作,他感受到种地人的辛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目睹了植保无人机种地的场景,毅然报名参加培训,凭借着年轻人的聪慧与努力,他顺利考取了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还购置了植保无人机,成为全村最早用无人机种地的村民之一。
图为植保无人机在作业。
如今,桂江华已然成长为当地的“科技新农人”代表。今年,他承包的稻田面积扩大到了1200亩,无人机也从第一代更新到了第四代。播种、施肥、打药全程实现“空中作业”,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在喀克村,像桂江华这样的“科技新农人”并非唯一。曾经的贫困户柏丽,摇身一变成为英姿飒爽的“女飞手”。她驾驭着无人机,不仅把自家500亩水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夏管时节,还化身“空中服务队”,以每亩5元的价格为村民提供打药、施肥服务。“种植水稻一年能挣十几万元,操作无人机作业,从5月到7月就能收入8万元,一年下来总收入能达20万元。”柏丽谈及如今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她家不仅添置了各类先进农机,最近还购入了第5台植保无人机,一次装肥料可达70公斤,作业能力更上一层楼。
图为柏丽操作植保无人机作业。
看着这一切,喀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长文满是骄傲:“年轻人眼界开阔,他们一回来,就用上了无人机种地管护,在智慧种地领域里大展拳脚。”胡长文介绍,喀克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3万亩,在43户种植户中,拥有植保无人机的就有14户。
伊犁州农机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吴晓莉说:“无人机不仅可以进行农田药物喷洒、农田施肥和植保,还可以进行农作物监测和识别、农田资源调查、精准农业管理、农田信息化建设、农业物流运输等。今后,我们将大力推广多用途的无人机,让农民朋友真正体会到科技种地的优越性。”
倡导发展智慧农业,伊犁州的田间地头率先给出了生动答案。从过去的“面朝黄土”到如今的“云端耕作”,越来越多种植大户纷纷加入科技种地的行列,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农业新画卷正在伊犁大地徐徐展开。
(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敏 汪涓 杜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