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右一)操作无人机。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张秀 通讯员 撒占强
29岁的蔡宇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塔城边境管理支队恰夏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同事和乡亲们的眼里,这个脸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嘴角常挂着笑,手里总是摆弄着遥控器,捣鼓着无人机。
2024年12月的一天,蔡宇正在派出所值班,辖区养殖户李某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蔡警官,我家两只羊昨晚没回圈,怕不是冻死喂了狼!”
“别急,慢慢说。”蔡宇详细询问李某放羊的位置和路线。不一会儿,一架无人机调整好方向,伴随着螺旋桨发出的嗡嗡声,朝着雪野飞去。
按照李某回忆的路线,蔡宇操作无人机在空中仔细寻找,看着传回来的一帧帧画面,李某紧张地说不出话。
“找着了李叔,羊在西北山沟呢,走,我们去找!”蔡宇一转头,李某的满脸愁容已消散。
塔城市恰夏镇是农业大镇,辖区有19个村队(社区),耕地面积45.2万亩。蔡宇意识到,无人机在公安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他琢磨,咋用这“铁翅膀”给乡亲们多办点实事?
2024年6月,恰逢支队组织无人机培训,蔡宇抓住机会认真学习。在训练场上,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调试,模拟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操作场景,力求将每个动作做到极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各个项目考核中均表现出色。
“林子里的野蜂到处筑巢,房檐上、树梢上,看着吓人,捅又危险。”今年4月,辖区村民王某报警称。
蔡宇和同事连忙赶到现场,走访后发现,野蜂在多户村民家筑巢,屋外的蜂巢更多。
“野蜂毒性强,这要是被蜇了,肯定难受!”围观群众纷纷议论。 怎么处理效果才能最好呢?
“让无人机上!”蔡宇灵机一动,在无人机上安装喷药装置,远程操作喷洒环保药水。
这个方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疏散人群后,蔡宇开工,陆续为65户村民清理了107个野蜂巢。
“我爸爸的电话打不通,人也没回来!”今年开春的某一天,塔城市刮起大风,雪掩埋了道路。派出所陆续接到辖区群众报警:好几辆车和数名人员被困。
为争取救援时间,派出所领导决定兵分两路,救援队带上热水和食物先出发赶路;蔡宇操作无人机搜索,精准定位后,将实况信息通过对讲机分享给救援队。
蔡宇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升空,它扛住了大风,缓缓飞向前方。
“找到了!位置发给你们。”凭借对辖区地形的熟悉,蔡宇很快判断出被雪掩埋的道路,并顺利找到车辆、人员被困地点,将进展分享给同事。
靠着无人机精准定位,救援队很快在积雪里挖开通道,把群众解救了出来。
“当年我们全靠两条腿走,如今小蔡用这铁翅膀就能为救援助力,很好!”恰夏边境派出所所长尹志军看着这位年轻干警,满眼欣赏。
同事们都知道,蔡宇有个习惯,爱琢磨乡亲们的报警、求助信息。他把辖区划成一个个“格子”,哪个格子爱出啥事,心里门儿清。
偷电缆线的贼喜欢在哪儿下手?种植区旁边的井房、草料场边上的岔路口!
发现这个特点后,蔡宇建议周边的群众安装感应器,夜间一有人出现,感应灯就亮了,效果立竿见影。
“科技真管用!”乡亲们很服气。
2024年9月,恰夏镇丰收节上人多车多。蔡宇将无人机升空,高清镜头扫过人群,发现有拥堵、产生纠纷的苗头,他就立马用对讲机指挥:“二组,去东头摊位疏导!”“西边路口有个小孩儿独自行走,应该是和家长走散了,巡逻车快去!”在“空中哨兵”的保障下,这个热闹的节庆里,辖区秩序井然,平平安安。
蔡宇计划用警用无人机解锁更多服务场景,不断延伸警务服务触角,助力“空地一体”巡防应用到治安巡控、帮扶救助、动态宣防等警务工作中。
“大伙儿总说我的‘翅膀硬’”蔡宇说,“翅膀再硬,也得贴着地皮飞,知道乡亲们需要啥,那才顶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