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哈密边境管理支队三塘湖边境派出所民警对游戏充值的孩子及家长进行警示教育。通讯员 何鹏飞摄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韩晋 通讯员 何鹏飞
“吴警官,快把这俩孩子抓起来!”7月2日清晨,一位母亲带着哭腔报警,而她让警察“抓起来”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哈密边境管理支队三塘湖边境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报警人张女士家了解情况。
张女士与丈夫毕先生从河南老家来到哈密市三塘湖镇谋生,起早贪黑干活,攒下一些积蓄。7月1日深夜,一条游戏充值短信让张女士心头一紧,点开账单后,她瘫坐在地。原来,半年多来,两个孩子竟用她的手机分别向6款游戏充值200余次,从几十元到5000元不等,累计金额达12.4万元。
“孩子知道我手机的支付密码,每次充值后就删记录,所以我一直蒙在鼓里。”张女士哽咽着告诉民警,她常把手机交给完成作业的孩子娱乐,却没发现孩子早已悄悄记下密码,在游戏世界里为虚拟皮肤、装备大肆“买单”。“这是我们的血汗钱啊!”派出所里,毕先生指着手机银行的一长串流水,急得眼眶泛红。
民警从群众张女士的海量支付记录中,逐一找出“熊孩子”用于游戏充值的记录,并帮助追回钱款。通讯员 何鹏飞摄
民警吴振发现,涉案的2个平台、6款游戏分属不同运营主体,200余条充值记录混杂在4000多条消费记录中,别说退款了,就是厘清充值记录都十分耗时耗力。“未成年人充值可依法追回。”吴振一边安抚家长,一边逐笔核对账单,他和辅警盯着电脑屏幕足足筛查了4个多小时,才将符合条件的充值记录逐条找到、整理明晰。原来,俩“熊孩子”从2024年11月就开始偷偷用妈妈手机里的钱充值了。
随后,民辅警有条不紊展开追回钱款工作。按平台要求,吴振将充值流水整理成规范的证据链,并与游戏平台客服人员反复沟通:“这些充值记录有明显未成年人操作特征,符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退款的情形……”
当第一笔退款到账提示音响起时,已是次日凌晨。经过13小时连续攻坚,两个游戏平台最终审核通过,11.2万元陆续返还,剩余1.2万元因充值行为难以完全证明属未成年人操作,由家长承担。
存款失而复得,张女士夫妇对民警感激涕零,并在民警的警示教育后,写下保证书:“今后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及日常陪伴,不再轻易透露支付密码。”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