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推开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画友1号”民宿的大门,如同走进一间艺术展览馆。只见墙上挂满了装裱好的油画,曾经一家人取暖过冬的火墙上留下了众多艺术家的签名。“我们接待了上百位艺术家,这都是他们留下的。”民宿经营者马生喜自豪地说。
小分子村位于乌鲁木齐以东约160公里处,风景如画,但因人多地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画家来到小分子村周边写生。2014年,画家刘燕虹和吴巍华夫妇到新地乡写生,偶然与小分子村村民马生喜结识。交往中,刘燕虹萌生了在小分子村扎根的想法,后来就和马生喜签订了用房协议,在这里安了家,并开设了工作室。
这让马生喜看到了商机。“我和爱人就把家里的老房子改成了民宿,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马生喜说。
2017年,为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乡村进行艺术创作,新地乡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新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周艳娥介绍,如今已有31位艺术家入驻“画家村”,其中包括画家、作家、纪录片导演等。为盘活村里闲置的宅基地资源,村集体还成立了吉木萨尔县农旅康养民宿服务有限公司,修葺破旧宅院,发展乡村旅游。
正在村里采风的画家。小分子村提供
春秋时节,不少画家和艺术系学生都涌向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寻找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创作。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孟二虎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他带领368名新疆艺术学院的学生来到小分子村进行了为期12天的采风,依托村里独特的自然景致,学生与村民一起创作、互相交流,在此期间小分子村旅游收入达到了近30万元。
“小分子村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独具特色,是进行艺术创作不可多得的‘宝地’。”孟二虎说,“这里的村落自由散落在平原、山坡和丘陵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景色更自然、更朴素、更入画。”
眼见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马海亮也闲不住了,“以前一家人除了种地没有别的选择,谁能想到还能在村里开民宿和酒吧呢?”
马海亮曾是个羊倌,家里养着800多只羊。“10年前退牧还草,卖了羊,想着干点别的试试。”马海亮说,2016年,在几位画家朋友的建议下,他投资29万元,在院前废弃了十几年的羊圈原址上,建成一座有乡土文艺范儿的酒吧。屋顶就地取材使用旧木材,内部装修大量采用麻绳、卵石等材料。推开酒吧大门,地暖供热,配备了高端音响和点歌台,吧台内现磨咖啡、花茶、酒水应有尽有,WiFi实现全覆盖。“我还学会了磨咖啡、调鸡尾酒,酒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四五十人,年收入30多万元。”
羊圈酒吧。小分子提供
如今,当地政府又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规划布局了石器美术馆、果园艺术家公社、画廊步道、太阳部落等体现“画家村”主旨的景观。同时,着力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邀请设计院对规划区域内85户进行规划,实行一户一设计方案,根据农户的投资实力和现状,新建4个生态庄园、17家农家乐、15家民宿,改造提升农家乐5家、院落整建44户,6个农家画院均与画家签订协议。
艺术的种子在村里扎下了根,也激发了村民的创作热情。受来访画家影响,马生喜的妻子张红爱上了绘画,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如今她的画作一幅能卖好几百元。“艺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滋养了我的精神世界。”张红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