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各具特色的民居院落、多民族杂居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这里交融着历史与现在,满足人们在现代都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愿望,不同民族的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融洽共处,让人忍不住想去融入、去探究。”旅游博主小晴空在自己的《喀赞其旅行笔记》里这样写道。
喀赞其民居一隅。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仿佛是现代都市里的一处梦幻之境。一群群鸽子和一排排盛装“马的”哈迪克,在大门前迎候游客进入童话般的蓝色之城。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正门前又增加了由100多位演员参演的开城舞仪式,“特别幸运能遇到开城舞首秀,歌舞很迷人,让我还没进城就感受到喀赞其的热情好客。”上海游客秦欣欣说。
位于伊宁市老城区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4.2平方公里。旅游区内现有居民2万多户,居住人口12万人。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变迁,这里多民族聚居带来了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的特色区域。
在这里游玩,搭乘“马的”哈迪克是一大特色。上世纪30年代,马车就已作为当地人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2008年,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将哈迪克作为喀赞其环线游的主要交通方式,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也让其成为游客感受“喀赞其味道”的标配。
多年与各地游客打交道的经历,也让“马的”师傅显出见多识广的“国际范”。艾尔肯是哈迪克车队的一员,在旅游区门前揽客时,他对游客惟妙惟肖变换着声调说:“像我这样的是NO.1,广东人来我就说‘你好啊靓仔’,四川人的话我就说‘耍一会撒’……”游客对他连珠炮般的语言秀竖起大拇指。
走在喀赞其街头,可以看到穿着鲜艳花色连衣裙的妇女、扎着漂亮方形头巾的姑娘、戴着白色圆帽的老汉……如同观看一场民族服装表演。漫步一条条老街,哈迪克嗒嗒的马蹄声和叮咚悦耳的马铃声中,满眼是斑斓的色彩,处处是宁静和悠闲。独具特色的庭院和百年民居,从洛可可式的浮雕到内墙装饰上丰富的几何图样,好像一座露天的民居建筑博物馆,它们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的时光礼物。
伊犁西部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倪静介绍,喀赞其的民居与环境建设始终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与格局,城区内拥有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各类古建筑300多幢,同时还有2万多户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居民庭院,是独具地城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街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群吐达洪巴依大院,就融合了锡伯族和东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将中原文化花饰和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文化元素兼容并蓄,使其成为当地庭院的经典代表。旅游区内设有58个民俗旅游家访点,每栋建筑都承载着百年来一个家庭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里的民居色彩搭配很丰富,简直就是多巴胺配色。街区里非常安静,游客的到来也不会过分打扰当地人的生活。街边卖手工酸奶、石榴汁的小摊和小吃店价钱也都合情合理,真是体验当地人生活的好地方。”广东游客西西说。
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丽英说:“我们这里主打‘居旅共享’特色旅游,游客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体验到的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氛围,这种旅游模式广受游客欢迎,同时也实现了居家和就近就业,让老百姓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
“很多朋友从疆外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来我这吃拌面、烤肉,喝奶茶,他们来自各个民族,但生活早已交融在一起。”在街区内开小吃店的居民海力曼•阿吾提说。他家的烤包子、抓饭、卡瓦斯、面肺子、凉粉等,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冰激凌,不仅是喀赞其居民日常离不开的美食,也是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方。
发展旅游让喀赞其既保留了岁月静好的生活传统,又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迎接更多新鲜美好。正在加紧施工的民俗文化展示区,将新增“石榴花”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馆、“其文化”体验工坊、伊犁风情文化演艺中心、民族风主题体验馆和地下车库。伊宁市文旅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办副主任刘斌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70个,带动就业1000人,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娱、购等各方面便利。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