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雪后乌伦古湖披“白纱”,沐浴着晌午暖阳,宛若童话世界。
渔工们迎着寒风,喊着口号,齐声将渔网从冰眼中缓缓拉出。
“哇!这就是冬捕现场,太震撼了,让人热血沸腾。”谈及参与冬捕的感受,不少游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月18日,第十八届乌伦古湖冬捕文化旅游节的现场,记者体会到三种“热”。
开幕式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摄
氛围火热。来到冬捕,最直观的印象是场面火热。游客熙熙攘攘,冰雪项目颇受欢迎。来自北京的游客王琦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对比其他地方的冬捕,他觉得乌伦古湖胜在丰富性,“现场不仅能观赏神秘的火种采集和醒网仪式,场面壮观、极具观赏性的冬捕大拉网,还可以品尝大锅鱼羊鲜汤,参与滑冰、雪地摩托、马拉爬犁等娱乐项目,采购琳琅满目的年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
“出鱼喽!”伴随着一声声洪亮的吆喝,渔网不断收拢,鱼儿扑腾翻滚,渔民们个个面露喜色,人群也随之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叹和欢呼。“这种氛围很有感染力,让我也忍不住上前沾沾福气。” 一位游客坦言。
开幕式上的民俗活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摄
心里热乎。福海县以农牧业为主。过去,每年进入冬季,群众大部分就“猫冬”了,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近年来,福海县冰雪资源变成了旅游资源。在冬捕节的带动下,全县“热‘雪’沸腾”,冬季旅游业迅猛发展,“猫冬”成了“忙冬”。 冬捕现场赶冬集区里,忙着装箱发货的渔工孙立强笑着说:“现在哪儿还兴‘猫冬’啊,都忙‘冒烟’了,冬捕季打工,一天能赚好几百元。”
游客体验冰雪项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摄
不“猫冬”的人,不限于乌伦古湖周边。随着冰雪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过去困住人们的冰和雪成了“来钱道儿”。 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林业村村民杨廷忠指着一望无际的冰湖说:“刚来福海时,没钱没房没工作,现在靠着卖冷水烤鱼钱包鼓起来了,冬捕吸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订单不断。”
冬季从闲到忙,体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折射思想观念之变。以往,在“半年冬天半年夏”的福海县,打麻将、唠嗑等“猫冬”方式较为常见。如今,许多群众不仅精神上不“猫冬”,行动也更积极。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冬季大棚种菜、采摘等产业;农村文化广场、文化馆等设施日渐完善,更有吸引力;种植大户通过微信群,学习探讨新知识新技术……“提起现在的好日子,心里热乎乎的。” 杨廷忠说。
游客正在逛农特产品展示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摄
道出热爱。“鱼把头”张海江出生在乌伦古湖边,他和他的父辈们都把这个湖叫做海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渔民们在海子边生活、劳作,打捞大自然的馈赠。连续参加了18届冬捕节,这位本地汉子用朴实的语言道出热爱:“冬捕就是咱渔民的智慧,得传承下去。”
因海而兴,为海而歌,近20年间,福海人对湖对渔的感情不变,但对人湖渔关系的认识却在不断深化。这些年,当地把资源当宝贝,持续发力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富一方百姓、推动高质量发展。海上魔鬼城、金沙滩等景区,渔歌唱晚、绿波荡漾,雅丹地貌巧夺天工;万顷乌伦古湖,润泽哺育着各族人民,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记者采访时,一名冰雕师傅说:“咱说话别超过半小时,我太忙了。”这是他的工作状态,也映照着福海人时不我待、向前赶超的心态。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