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旭 教授 粟迎春
■在新疆,围绕“十大产业集群”构建产融新生态,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厘清三个关键问题:金融资源投向何处才能精准有效、金融服务如何组织才能高效运转、金融风险怎样防范才能有效化解
产业与金融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强大的产业集群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而活跃的金融体系则能为产业升级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完善的生态。在新疆,围绕“十大产业集群”构建产融新生态,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厘清三个关键问题:金融资源投向何处才能精准有效、金融服务如何组织才能高效运转、金融风险怎样防范才能有效化解。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金融活水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存在着因信息壁垒、风险顾虑和成本效益不匹配而形成的“堰塞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就是要深入产业肌理,化解融资痛点,重塑服务流程,引导金融要素向“十大产业集群”高效集聚。
突出战略导向,提升资金配置的精准性。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决定了信贷评价体系必须做到差异化、精细化。对油气、煤炭、绿色矿业等资本密集、建设周期长的产业集群,应着力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额信贷支持,并探索与项目现金流相匹配的灵活还款机制;对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应在风控模型中更多地考量其技术前景、创新能力等软信息,提升风险容忍度;对棉纺、文旅等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民生产业集群,则应确保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协同的投融资格局。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金融体系,核心在于形成功能互补、渠道畅通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当前,新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突破5万亿元大关,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持续增强。但与强劲的信贷增长相比,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应在发挥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推动多种融资工具协同发力。一方面,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支持“十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科技“尖子生”和“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在股权融资上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引金入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项目推介平台等方式,引入能够承受更高风险、追求长期资本增值的“耐心资本”。
强化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协同发力。有效的风险分担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特别是在现代物流、新型电力系统等具有较强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孵化阶段,财政的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工具能有效降低项目初始风险,增强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应充分发挥各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增信功能,降低担保费率,形成“财政投入一分、撬动社会资本十分”的放大效应。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如果说资源配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产品与服务创新就是解决钱如何高效用的问题。面对“十大产业集群”多样化、个性化、场景化的融资需求,必须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聚焦“五篇大文章”,系统化研发专项金融产品。科技金融的核心是解决轻资产、高风险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需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广投贷联动模式,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除扩大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外,还应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开发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环境权益抵押融资等创新产品。普惠金融旨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需要针对各产业集群中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和农牧民,持续下沉服务,推广特色信贷。养老金融则应着眼于服务“银发经济”,通过开发与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金融产品,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数字金融领域,应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服务全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现代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龙头企业的实力上,更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协同上。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上下游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是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应以各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为支点,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大力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质押等融资模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有效传导至产业链的“毛细血管”,从而盘活产业链上的沉淀资产,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为服务创新提供底层支撑。高效的金融服务创新,离不开信用体系、支付清算、数据共享等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应持续升级完善信用信息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在依法合规、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税务、市场监管、司法、水电、社保等方面的涉企数据,为金融机构精准“画像”企业、优化风险定价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评级、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业态。
完善金融风险防控,筑牢产业健康发展基石
金融赋能产业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体之两面。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创新过程必然伴随着风险形态变化,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构建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十大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树立“全面风险观”,构建穿透式监测预警体系。产业集群的金融风险并非孤立风险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由供应链、担保链、资金链等紧密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对此,应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覆盖“十大产业集群”的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对集群内企业的经营、财务、舆情、司法等信息进行穿透式监测,及时识别异常信号,防止个案风险演变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强化主体责任,压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金融机构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必须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建立与各产业集群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的授信评审模型和贷后管理制度,做到“一产一策”“一企一策”。另一方面应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授信全流程,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进行严格的风险审查,实现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强化监管协同与宏观审慎,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防范化解产业集群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跨部门的协同治理。宏观层面,应健全金融、产业、财政、国资等部门的常态化协调会商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实现监管政策的同频共振。强化对重点产业集群信贷集中度的宏观审慎管理,对潜在的“垒大户”风险和资产泡沫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微观层面,需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夯实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