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基石
2024-06-11 09:37:51 石榴云/新疆日报

  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湘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昆仑文化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基石,也是文化融合的活水源头,对中华文明演进产生着深远影响


  我们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西王母不死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都“发生”在昆仑山,昆仑文化以山崇拜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核心思想,既拥有瑰丽多彩、极具生命力的神话故事,也蕴含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昆仑文化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基石,也是文化融合的活水源头,对中华文明演进产生着深远影响。新时代,对昆仑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昆仑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支撑

  神话不仅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更是人类理想主义的作品,赓续着中华精神的文化基因。

  昆仑文化蕴含着以民为本、厚生爱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昆仑神话中的人文始祖,或开天、或造人、或救民水火、存亡续绝,都是以伟大的力量和情怀关怀人民、关怀民生。比如,神话故事中女娲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宁可牺牲自己神力、放弃神祇身份,也要还日月有常、万民安生。这种不顾艰险、解除苦难、为民造福的担当,是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生动体现。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正是对这种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意蕴。

  昆仑文化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还是伏羲“一画开天”,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昆仑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昆仑神话中,很多神话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或为天下苍生福祉而英勇献身,或为追求自由而不屈不挠进行抗争。这些故事印证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古已有之。奋斗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提供不竭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就越要发扬奋斗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昆仑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更多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昆仑,与丝绸之路交相辉映,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美美与共,衍生出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对话性的文化特质。

  以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刀郎麦西热甫”和“刀郎木卡姆”先后被联合国、原文化部评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格尔》《玛纳斯》《福乐智慧》等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的唐代石质墓志,以汉字楷书工整书写,说明当时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古典典籍、文物古迹,都见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创造了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古至今,无论是昆仑文化辐射区域还是丝绸之路,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交往交流交融催生文化连续性。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深植于昆仑文化内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昆仑文化通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不断传承与发展。昆仑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美学取向对于后世的政治理念、社会伦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昆仑山系是中国早期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可以说,昆仑山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因为有了这个通道,昆仑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其他文明区域的关联,促成文化交流融合结出累累硕果。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昆仑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持续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从历史和当今的维度上展开,确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是可持续的,是继往开来的。

  赓续“天下一家”的精神家园。昆仑文化表达“大一统”的主流价值,体现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天下一家”的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联系。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天下一家”观念一脉相承。在“天下一家”思想传承和发展基础上,才能更好聚集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动能,演绎更精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持续动能。

  构建“四个与共”的美丽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反映了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等共同的价值诉求。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构筑美好家园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血脉相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结出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之果。

  守护“天人合一”的和谐家园。昆仑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概念,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化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天人合一”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之一。近年来,新疆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的“双缩减”和全区天然绿洲面积、人工绿洲面积的“双增长”。优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生态基础,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环境保障。这与昆仑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契合和呼应。我们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为两者之间的协同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赵玉伟]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