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辉
假日的露营地,本该是一幅诗意画卷,却在镜头里成了“垃圾一地煞风景”的尴尬现场。日前,一位玛纳斯县网民发布了一条S101线肯斯瓦特景区附近垃圾成堆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中,满地垃圾与当地党员干部、志愿者俯身拾捡垃圾的身影,形成了刺眼的对比。一位叫老李的当地村民在镜头里边走边说:“吃完装到袋子里带走不行吗”“一个人的垃圾要几个人捡,风刮的到处都是”。老李的无奈吐槽,让不少网友感同身受,也再次将“文明旅游”这一话题推到台前。
事实上,“别让垃圾煞风景”的呼吁,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日趋完善,游客文明素质逐步提升,景区乱扔垃圾现象已有所好转。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非正规景区的垃圾乱象却依旧严重。李老吐槽的就是一个未纳入正规管理的开放性草场。据视频作者介绍,这里设置了禁止乱扔垃圾的提示牌。显然,提示牌形同虚设。
老李的吐槽,打了谁的脸?答案不言而喻,首先是那些乱扔垃圾的游客。成堆的垃圾,正是部分游客文明素养匮乏的证明,他们把无人看管的地方,视作任性放飞的“法外之地”。不知道曾经在这里丢过垃圾的人,看到老李的谴责,会不会脸红?
老李也心疼当地干部每周来拾捡垃圾。必须承认,干部们的精神确实可嘉,但这种“笨办法”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应对新型旅游形态时,管理触角延伸的迟滞与科学治理能力的缺位。
老李吐槽的地方,就是一处没有纳入系统管理的开放性景点,俗称“野生景点”。这类景点,既展现出新疆旅游多样态的独特优势,也面临着比其他省份更为突出的监管难点。
一方面,新疆地域辽阔,景色不输知名景区的野生景点随处可见,这些地方因不收费、不扎堆等优势,深受游客喜爱。另一方面,点多面广,垃圾清运成本高;空旷风大,垃圾可能会被吹到几十公里远。如果仅靠每周末人力拾捡,无疑是“杯水车薪”,同样,也不是放几个垃圾桶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阵狂风吹过,垃圾桶也有可能不见踪影。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已经不能用传统治理模式来根治垃圾顽疾了,而是应迅速为这些野生景点编织管理之网。比如摸排、掌握本地的野生风光“家底”,分类施策,建档管理,不留死角;设置固定性好、加盖式的大型垃圾船等垃圾收集设施,建立便捷的垃圾转运机制。同时,可在公路入口、加油站等地,以醒目方式传递“无痕旅游”理念。此外,对群众投诉举报要及时回应、认真处理,等等。
大自然不会说谎,它的每一道“伤痕”都在提醒我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老李的吐槽,照见的是个别游客的素质短板,折射的却是全域旅游时代的治理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不让垃圾煞风景。
【相关报道】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