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丨两代人在土地上找到新的对话方式
2025-06-18 20:26:18 石榴云/新疆日报

  索蓉芝  

  采访宋世江一家时,记者常在他们的对话里听见两种声音的碰撞:父辈粗糙的手掌抚摸着盐碱地,念叨着“种地就得吃苦”;年轻人的手机屏幕亮着电商后台,盘算着“健康食材”的市场蓝海。这看似对立的场景,恰恰是无数新农人家庭的缩影——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经营理念的完美融合,正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悄然发生。

  宋世江的三次返乡,与其说是和父母的较量,不如说是一个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复叩问。他脱下白大褂时的决绝,被父母赶出家门时的落寞,蹲在鸡舍研究饲料配方时的专注,构成了新时代青年与土地对话的三重奏。当他用医学思维分析鸡群健康,用电商渠道打破地域限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农场的转型,更是知识青年为农业赋能的鲜活样本。

  最打动记者的,是宋世江父母态度的转变。母亲从掀桌反对到学习在电商平台回复信息,父亲从摇头叹息到拿着记录本穿梭田垄,这些细节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农业现代化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让经验与科技握手言和。当老两口说出“种地学问大着呢”时,记者意识到,这场持续八年的较量,最终的结果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两代人在共同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对话方式。

  站在知春农舍农场的草坪上,记者看到土鸡蛋运往城市,不远处,几位带着孩子的游客正拎着竹篮,在蔬菜采摘园里挑选刚摘下的有机黄瓜,笑声混着泥土的气息在田间飘荡。这片曾经泛着盐碱的土地,长出了最动人的风景——既有传统农耕的底蕴,又有现代科技的光芒。宋世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路上,从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些愿意俯身耕耘的年轻人,终将在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相关新闻:

  践四力 改文风丨回乡种田 90后宋世江和父母的三次较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严培瑜]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