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侯辉
“我们出趟国,就像出趟门”。6月18日早晨,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海关集中查验场,一位驾驶着出厂新车排队等待出关的女司机如是感慨。她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她从事着一个很特别的职业——国门整车出口“摆渡人”。
“摆渡人”的职责,就是将车辆从霍尔果斯口岸驾驶至哈萨克斯坦指定区域交给客户,然后乘坐大巴车回国。他们跑一趟能挣500元,正常情况两天一趟,如果出发得早,当晚就能回来。钱也赚了,还能去哈萨克斯坦转一圈。更重要的是,把国产新车交到外国客户手里,对这些几年前还在为就业发愁的“摆渡人”们来说,增加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亲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深切自豪感。
“摆渡人”是霍尔果斯口岸开放的生动缩影。这个职业的诞生,是因为霍尔果斯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通道,2024年,从这里出口的汽车多达42.1万辆。加之7×24小时通关模式、“无感通车”等智能化设施的应用,整车通关时间从之前的30多个小时,缩减至5个小时。如此一来,灵活高效的“自驾出口”方式,深受企业青睐,整车出口“摆渡人”也成了新兴热门职业。
曾经,“边关”二字在人们脑海中是封闭的边境线,是存在感并不强的遥远边陲。然而,站在霍尔果斯口岸这扇国门前,关于边缘地带的概念会瞬间消解。
因为这扇门,不仅有“摆渡人”这样的别样风景,更有辐射世界的物流大动脉和无比热闹的人气磁场。中欧班列如永不疲倦的钢铁驼队,将中国制造的活力输送至世界各地;今年1至5月,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进出人员达389.3万人次,同比增长87.2%。这扇门,是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支点,特殊的使命,让曾经在地图边缘的霍尔果斯,正成为国家开放战略棋盘上至关重要的落子。
从这扇门,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步伐不断迈进,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霍尔果斯等诸多口岸的边关属性和功能,正拓展着更多的内涵和外延:从传统的主权维护功能,延伸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文明交融的重要窗口、区域合作的便利通道。
国强则边兴,边兴则国安。这扇敞开的大门,使昔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关冷寂,早已被如今熙来攘往的热度取代。在自治区70年的奋进征程中,边关已不再是遥远的边缘,而是繁忙、现代、活力的对外开放前沿。
相关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