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着沙漠看新疆·记者手记丨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2025-06-19 22:27:53 石榴云/新疆日报

  曹华

  6月15日,记者站在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试验田边,眼前并非想象中单调的防风林带,而是一方巨大的“翡翠棋盘”:22种中草药与10种经济作物在沙地上高低错落,黑色防沙网护卫下,桔梗、甘草、板蓝根等幼苗茁壮成长。

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桔梗根部进行固沙。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感慨道:“我们不是在简单种树,而是为沙地筛选‘生金密码’。”

  这片试验田恰是新疆沙漠边缘蜕变的缩影——曾经生态最脆弱的区域,正在变为最富想象力的多元化种植试验场。

  传统防沙治沙常止步于“绿起来”,而今新疆的探索直指“富起来”。

  行走在沙漠边缘,各种试验田、试验基地如雨后春笋涌现。民丰县试种党参、油莎豆等32类作物,桔梗与板蓝根已显露出蓬勃生命力;于田县大胆探索“乔灌药结合”模式,红柳林下接种肉苁蓉,为打造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探路;且末县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沙漠里种植蛋白桑,一株株幼苗在地膜保护下已吐露绿芽,不久,这里将形成蛋白桑加工产业。新疆通过探索大规模生态化种植模式,既固沙护绿改善生态环境,又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的红枣园郁郁葱葱。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新疆各地通过科技创新破解沙地种植困局,推动沙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发展。

  在若羌县万亩红枣示范基地,小气候环境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虫情远程智能测报站等智能化设备,为“绿色有机”红枣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塔里木大学通过种植四翅滨藜并接种盐生肉苁蓉,架起了从“治沙”通往“致富”的桥梁。沙雅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治理+沙生经济作物种植”的模式,在保障生态修复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新路径。

  这些技术突破,让“沙地生金”不再是浪漫想象,而是实打实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但提升了沙漠作物的价值,还有产业链的深度延伸。目前,新疆的肉苁蓉已经实现从“沙漠人参”到“黄金精华”的蜕变——鲜品每公斤仅30元,提取物价格每公斤1300元;于田县玫瑰花种植增加到8万亩,深加工产品玫瑰酱、玫瑰茶、玫瑰面膜、精油等十余种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新疆沙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受益。在策勒县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普通工人年收入可达3万元,高的可达6万元。当家园由黄转绿,百姓钱袋也日渐丰盈。

  “家门前打工,沙地里生财。”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防沙治沙进程中来,他们在沙地上种下希望,脸上漾开笑意,而这正是这场绿色革命最生动的注脚。

  相关稿件

  环着沙漠看新疆丨后河坝焕新记

  更多阅读请点击专题:

  环着沙漠看新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依丽达娜·伊力哈木]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