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侯辉
提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味的锡伯大饼,或是百步穿杨的射箭传奇。然而,这座边境县城,还拥有一份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世界仅有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
6月19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察布查尔报社,笔者翻开这张有着70多年历史的报纸时,心中不禁感慨:在纸媒式微的今天,它依然生机勃勃。
两百多年前,一支东北的锡伯族军队西迁而来,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锡伯族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察布查尔报》,将锡伯文字延续了下来。如今,它的意义已远不止作为一张县委机关报那么简单。
一直以来,国家档案馆和有关省市档案馆都会派相关人员前来学习研究。此行,我们就遇到了一位来自外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当她读着这张锡伯文报纸的时候,回响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独特的音调,更有一个民族万里戍边的精神延续。
这张报纸是新疆文化多样性符号标识。它不仅用最鲜活的方式,让锡伯族文化始终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更是多元文化荟萃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察布查尔报》与众多民族的文字报刊一道,在新疆这片兼收并蓄的土地上,共绘着中华文化多彩画卷。
这张世界独一份的报纸,传递着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温度。文化建设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命题,作为一张边境县的报纸,《察布查尔报》无疑是70年来边疆文化建设的受益者。2008年,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发锡伯文软件;2012年,国家东风工程项目为《察布查尔报》投入彩印设备。这些看似普通的技术升级,却是边疆治理中的细微之举,更是新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有力实证。
从万里西迁的壮烈史诗,到今天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察布查尔报》诉说着一个守边民族的坚韧与执着,更彰显着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这张世界独一份的报纸,在自治区70年的如歌岁月里,绽放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相关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