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共同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近日,赛里木湖景区漂移事件当事人通过视频公开道歉,相关管理部门也表示会作出处理。而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顶格处罚”“这样的人应该拉入黑名单,全国生态景区禁入”等跟评点赞量高居前列,关于这种违法行为的讨论还在继续。
为何当事人已道歉,相关处理也在跟进,而评论区仿佛“不依不饶”?乍一看是网友担心对于这种恶劣行径“轻拿轻放”,但循着网友的情绪探究下去,就是因大家对赛里木湖这样的生态美景“爱之深”,才有了对处理结果的“责之切”。与其说众人是在讨论怎样的处罚力度合适,不如说人们更希望杜绝这种肆意妄为的违法行为,给诗和远方一个承诺,还青山绿水一个安宁。
“他不是认识到错了,只是被抓住了才认错”,这条高赞评论或许可以揭示评论区的情绪来源,而事实也证明,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近年来,类似的游客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消息屡屡传出,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遭游客踩踏掏挖、广西江洲地下长廊的钟乳石被刻字,至于驾车碾压草原,软件搜索一下就能看到全国各地的相关新闻,着实令人叹息。
关于景区生态保护,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大至森林法、草原法,具体到各景区保护条例,都有条文明确了什么行为违法。在这些遭到破坏的景区,都有围栏或警示牌明确什么行为不可取、什么范围受保护。在此次“赛里木湖漂移”长达几十分钟的过程中,现场也有其他游客斥责反对,然而在重重规则、设施和人力的保护下,仍然有人毫无敬畏地撒野,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对社会规则的挑衅。
此时再看评论区的“顶格”“严惩”这些字眼,网友的诉求其实是希望法规制度长出牙齿、产生力度,既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出于对整个社会规则和生态文明共识的维护。当然,怎么处罚、处罚到什么程度,要依法依规,不能因为舆情热度就随意改变处罚力度,这显然违背了法治精神。但网友议论所指,也是相关工作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部分。无论是现场管理效率的提升,还是后续“黑名单”制度的执行,抑或全民监督行为的鼓励,经过评论区的集思广益,法律法规必将更高效有力地运行。
网友对破坏生态环境之辈的愤恨、对严格惩治违法行为的执着,传递着国人深厚的山水情、朴素的正义感。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大美新疆的最大动力、最深厚底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每一次对恶劣行为的不容忍,将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美好生活坚定前行。
相关新闻:
赛里木湖景区漂移事件车主道歉:希望大家以我为戒 共同爱护自然环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