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种电”,绿能生金。“9亿棵树”的力量,是新疆献给美丽中国建设的厚重礼物。用好这份力量,就要让更多“沙戈荒”化为“绿能海”,让区域协作的清泉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繁花
□刘相虎
6月10日,作为我国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外送工程之一,“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建成投运,新疆每年可以向重庆输送电能360亿千瓦时以上。按照最新计算标准,每棵树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为18.3千克,每年新疆通过风力、光热产生清洁电能输送至重庆,相当于种植9亿棵树的减碳量。
如果我们种“9亿棵树”,一人一棵,也要9亿人,从新疆哈密到重庆,浇灌培护这些树更是一个巨大工程。而如今,只需要“沙戈荒”项目产出源源不断的绿电,就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绿色活力,让“疆电入渝”带来能源合作双赢。
浩荡奔流的绿能,源自化“短板”为“长板”、“资源”为“宝库”的蝶变。近年来,新疆集中精力做好新能源文章,把风光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电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开足马力、聚能成势。仅2024年,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年度新增装机相当于过去8年总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为生态治理难点的哈密巴里坤荒漠,如今成为“风光火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基地,其清洁能源项目投资与建成量年均增速超20%,其中“疆电入渝”配套新能源占比突破70%。这条绿电输送通道,输送的不仅是电流,更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文明智慧。它再次证明:只要不断推动“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的绿色实践,我们完全能把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是一条承载疆渝情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能源动脉。“疆电入渝”工程起于哈密,穿天山、越河西、跨秦岭,跋涉2260公里点亮山城。绿色电流传递的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是新疆资源赋能与重庆绿色转型的双向奔赴,更是全国能源规划“总体一盘棋”理念的生动实践。
对新疆而言,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强力拉动产业、驱动升级,新兴能源产业不断强链延链拓链,推动绿色供给和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对重庆而言,绿电稳定输入能有效替代煤炭消费,加速绿色转型,不仅优化全国能源版图,也有效地引领了区域协调发展新范式。
戈壁“种电”,绿能生金。“9亿棵树”的力量,是新疆献给美丽中国建设的厚重礼物。用好这份力量,就要让更多“沙戈荒”化为“绿能海”,让区域协作的清泉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繁花。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