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彤
游客驾车破坏赛里木湖草地事件终于有了结果,涉事车主已经公开道歉,还要接受不高于8000元的经济处罚,并想办法在限期内恢复自己破坏的草地。
当然,罚款绝对不是目的,不让景区生态再遭到破坏才是目的。这次事件,让景区、林草等部门从法治、生态与治理方面获得了多重启示。
怎么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精准法治宣传必须突破“常规套路”。这次事件中,景区虽有指示牌、门票提示等常规宣传,但对“破坏草原具体法律后果”针对性解读和措施略有不足。今后,可以在易受破坏区域部署AI监控语音提醒,通过无人机巡航实时喊话,在游客必经区域模拟草地修复过程,让“法律红线”从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代价。
随着生态文明深入国人的心,遇到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事件,执法透明度需追上公众知情权。网友对“7万元至20万元罚款”的讨论,源于一段模糊的电话录音。执法部门后续虽解释“首犯从轻”,但初期未及时公开处罚依据、草场产值认定标准及“从轻”法定情形,导致一定程度网民误解。当然,这也与我国仅在40多年前做过一次全国草地资源统一调查有关,对于草原产值的认定还需与时俱进。因此,不少专家呼吁进行第二次调查。
首犯从轻是轻罚,绝不是不罚。处罚从轻也需明确“破坏者担责修复”,景区此次执法可以分为道歉、罚款、修复三个步骤,这是值得借鉴发扬的经验做法。今后如遇此类事件,依然可以采取责令涉事者参与草地补种、养护等公益劳动等方面强化“犯错必担责”。同时,还可以对湖区周边草场进行动态评估,记录每起破坏事件修复效果,形成“破坏—处罚—修复—验收”闭环管理。
这一场漂移风波,给赛湖、给全国各景区管理者都抛出了一个平衡“开放”与“保护”的重要课题。像赛里木湖这样的高敏感生态区,面临“游客亲近自然”与“生态承载力”矛盾。应考虑到物理隔离与开放区域科学划分,在核心草场设置可拆卸围栏、生态栈道,划定“可进入区”与“保护区”;做好动态流量管控,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景区承载力,旺季对自驾车辆实行预约制,引导游客通过驾乘环保车辆、骑行等方式游览,从源头减少人为破坏风险。
此次事件虽是个案,却折射出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的深层张力。高山、碧波、草原等等,都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瑰宝,也是检验文明的标尺。生态保护既需“雷霆手段”守住底线,更要“春风化雨”培育共识。唯有让法治意识融入旅游体验,让文明行为成为自觉选择,才能实现“诗与远方”长久共存。当每个游客都成为美景守护者,那些被车轮碾过的草地,终将在法治守护与全民呵护中,重新绽放生机。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