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通讯员 袁海军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每逢此刻,大家都想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过年回家,这是镌刻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愿望。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来自河北保定学院(原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的15名毕业生,23年前满怀激情与梦想,抵达新疆且末县支教。多年来,他们工作于此、生活于此,在新疆安下一个个“新家”。 今年春节他们怎么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让八旬父母尝尝新疆味道
“今年春节,我在老家过年。”2月4日,电话那一头,47岁的丁建新开心地对记者说,陪伴八旬父母过年,这是最幸福的事。
丁建新(左)和家人合影。图由丁建新提供
春节前,丁建新从且末县出发,回到河北省易县裴山镇西霍山村。令父母最欢喜的是丁建新和妻子、两个女儿共同前往,小女儿是首次回老家过年。
丁建新,是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首批15人之一,现为且末县第一中学物理教师。
“我来新疆时20多岁,同行者的年龄都差不多。我们来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面对未知与艰苦。”丁建新说,因他初当教师,不熟悉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还缺乏教学经验,有些迷茫。
与之相比,想家是最难熬的事。第一年过年时,丁建新一个人在异乡,人生第一次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感到孤单寂寞,特别想家。丁建新是亦静亦动之人,喜欢阅读科普类图书,闲暇时仰望蓝蓝的天空;热爱跑步,也喜欢打乒乓球,一个人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上的物理课,深受学生欢迎,熟悉了工作,也逐渐适应了环境。
“育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丁建新说,在课堂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育路上,丁建新遇到了张丽,张丽是河北省定州市人,也是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的支教老师。“我们在且末相识相知相爱。”丁建新说,在新疆结婚,这真是缘分。
2005年,丁建新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抱起孩子激动地说:“我们的疆二代出生了,我为新疆付出了青春,新疆回报给我事业的成功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在且末县出生。“两个丫头都爱吃丁丁炒面,我和妻子现在做炒面都很正宗。”丁建新说,18岁的大女儿已在北京读大一,念念不忘新疆丁丁炒面。
“我好久没吃年糕和炸丸子了,母亲已经做好,父亲也把屋子打扫完了,暖气烧得很暖和。”丁建新说。
这次回家,丁建新为八旬父母带回了且末红枣,除夕他还要大显身手,给父母做个大盘鸡,让二老尝尝新疆味道。
一家三口在梨城感受诗词之美
2月3日,周六。
在库尔勒市,李桂枝陪伴女儿参加了“诗词盛典 才华少年”活动。“能和妈妈一起参加诗词活动,非常开心。”李桂枝的女儿说。
李桂枝(左)夫妇陪伴女儿在库尔勒市参加“诗词盛典 才华少年”活动时合影。图由李桂枝提供
李桂枝,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首批15人之一,现任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今年春节,她与丈夫选择留在库尔勒市,和在这里上高中的女儿一起过年。
李桂枝记忆犹新:从老家出发到新疆那天,她提着行李走出家门,母亲跟着出来说“到了,写封信”,听到母亲的叮嘱,李桂枝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但她没有回头,她不敢回头,怕母亲看到自己的泪伤心,更怕看到母亲难过的样子。于是,她只应了一声“嗯”就出发了。
“这一走,我就成了新疆人。”李桂枝笑着说。
初到且末,人生地不熟。但令李桂枝感到幸运的是,他们这些河北保定学院来的毕业生聚在一起,相互帮助、鼓励。李桂枝说:“我们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群体,这也是我们从河北老家到新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李桂枝年年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解字词句,诠释一篇篇文章的真谛,带领孩子们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她口中的话语有力,手下的粉笔有劲,浑身充满了力量。
恋爱、结婚、生子……李桂枝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前些年,我们不回老家过年的同事彼此挨家挨户拜年,以此冲淡对家的思念。”李桂枝说,今年,一家三口会在梨城过一个有文化味的龙年。以她所见,巴州春节文化气息越来越浓,举办舞龙、划花船、舞狮子等活动,节日氛围浓厚。
李桂枝说,春季开学以后,她要以“梨城春节”为题向且末学生讲讲过大年的所见所闻,把诗词活动引入语文课,让孩子们从小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岳父家过年也是回家
2月5日下午,辛忠起说,这个春节,要去且末乡下岳父家过团圆年。
“我要给岳父磕头拜年,他还给我红包呢。老人家高兴,我也开心。”辛忠起说,在岳父家过年,也是回家。
辛忠起(右)和家人合影。图由辛忠起提供
辛忠起是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首批15人之一,现为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谈及初到且末的印象,辛忠起说就是“远”和“干”。那时,因为气候原因,他经常流鼻血,嘴唇干裂。
和其他同行者一样,辛忠起顾不上干燥的气候,先要过“想家”这一关。自然而然,打电话成了他的首选办法。
“那时,学校有公用电话,老家村里固定电话少,村民装了电话,要么占线,要么打不通。打通了,村民去叫家人,要么家人不在,要么半天才来。”辛忠起说,真可谓是“着急就打电话,打电话更着急”。
2003年,辛忠起经人介绍,遇见了一位且末姑娘,邂逅了爱情。2005年,辛忠起夫妇迎来女儿。“每天看着心肝宝贝,幸福感满满,更坚定了留在且末的信念。”辛忠起说。
2017年5月,辛忠起带领高三学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原本计划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但他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手机那头传来亲人的哭声,直击他的心,留下人生深深的遗憾。
23年来,辛忠起甘为人梯,早已将悲伤疼痛化为力量。他在且末县所教的一批批学生,迈入理想大学,步入各行各业。“现在且末的变化非常大,两条沙漠公路直通外界,空中航线便捷,城市环境优美,我早已爱上这里。”辛忠起说,他和同事多年前栽种的胡杨树都碗口粗了。
“我们同来的15名学友全都定居新疆,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辛忠起说,目前,每年来新疆、且末支教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自己的学生有的也回到了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