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张60多年前照片背后的“棉花故事”
2024-02-09 16:54:28 新华社

  1960年,《人民画报》第21期封面照片:高学兰正向艾贾汗讲述并比划棉花打顶等种植技巧。

  高学兰回忆,那年夏天,维吾尔族老乡来到自己当时的工作单位塔里木第一农场(简称“塔一场”,今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交流并学习技术,“我拔了一株棉花茎秆,跟她讲哪些枝叶要掐掉,这样能减少无效的养分消耗,让棉铃变得更大、吐出更多棉絮。”

《人民画报》1960年第21期封面,塔一场女工高学兰(左)向艾贾汗介绍棉花整枝经验。(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50年代,高学兰从老家山东来到新疆工作。她说,那时候在沙漠边上筹建塔一场时,自己和同事们最开始住“地窝子”,透过稻草覆盖的“屋檐”,晚上能看到星星。

  “我们用坎土曼犁地,建设了不少大条田,好在棉花也长了起来。”高学兰说。

  塔一场建成了农田、灌溉设施,培育了防风林带后,高学兰和同事们又被派往更加荒芜的地带开荒,即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在一代代人的开发下,如今,该团成为了一个阡陌成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绿洲团场。而“棉花故事”依然在延续。

在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一处棉花套种孜然示范基地,顾义(左)正在检查农田上的地膜。(候晓燕 摄)

  “通过‘膜下滴水冬灌’技术,孜然可以在开春的时候早播早发,后可复播棉花等农作物,能实现一年两收。”在一处棉花套种孜然示范基地,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三级调研员顾义介绍,套种孜然有助棉花苗抗风抗冻,而且有利棉株塑形,提高采棉机作业时的采净率。

在第二师三十四团,高学兰正观看展示墙。(李嘉成 摄)

  回到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地方,高学兰说:“现在种植水平可比我们那时候高多了。”

  高学兰和相关工作人员曾尝试寻找艾贾汗,但尚无音信。两人的故事被绘制在展示墙上,高学兰凝望自己和艾贾汗年轻时的模样,两人幸福的笑容凝固成永恒。(赵晨捷、古扎丽努尔·塔依尔江)

[责任编辑:何艳红]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