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新疆丨阿拉尔市创新多熟模式 稳定粮食面积
2024-05-06 08:31:52 农民日报

  时下,在新疆阿拉尔市,春播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春播总面积248.6万亩。
  一直以来,破解种粮比较效益低、有效调动种粮职工群众积极性、减轻“以补稳种”的财政压力是亟待破解的难题。阿拉尔市创新复种模式,大面积推广“粮食+经济作物”多熟模式,实现粮食面积迅速扩大、种粮职工群众收益明显增加。为提高种粮职工群众积极性、减轻财政补贴压力、带动地方农民增收进行了有益尝试。2023年,阿拉尔市粮食种植面积72万亩,较2022年增加43万亩。
  复种增收益
  阿拉尔市地处南疆,光热资源相对丰富,但也存在无霜期短的问题。每年7月初冬小麦收获后,复种其他粮食作物难以成熟,以常规种植方式难以实现增加粮食面积的目标。多熟模式是扩大粮食面积、增加亩收益的重要途径,于是阿拉尔市把目光转向多熟模式。
  小茴香具有耐低温、生育期短的优势,阿拉尔市因地制宜,创新粮食多熟模式。3月初播种小茴香,5月初播种玉米,10月中旬玉米适期晚收,探索形成了“小茴香+玉米”“小茴香+小米”等多种粮食复种模式,实现了粮食基本不减、多收一茬小茴香的目标。
  阿拉尔市新开岭镇职工马文明算了一笔账,他去年复种了84亩“小茴香+玉米”,6月收获的小茴香亩产约80公斤,10月收获玉米亩产约750公斤,除去2000元每亩的成本,亩纯收入在2300元左右。“以前种一茬玉米亩纯收入只有七八百块钱,通过复种,同一块地一年收获两茬作物,增加了我们职工的收入。”马文明说。
  从需要政策引导的被动种粮到职工主动要种,阿拉尔市粮食多熟模式的推广,有效调动了种粮职工的积极性。“小茴香+玉米/小米”从2022年的小面积试验,迅速扩大至2023年的10万亩,今年预计达14万亩。同时,带动“小茴香+棉花”套作模式快速扩大至100万亩;“冬小麦+小米/水稻/大豆”扩大至24万亩,实现“一年粮食两熟”。
  节水保灌溉
  新疆属绿洲灌溉农业,要提高复种指数,水资源保障是关键。阿拉尔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235.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77%,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实现100%,为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撑。
  南疆地区由于耕地盐碱化严重,需每年进行冬春灌洗盐压碱,冬春灌用水量大,用水矛盾突出。“干播湿出”是兵团结合实际创新形成的一项盐碱地治理和节水农业的技术模式,在有效治理盐碱的同时节约了水资源。它打破原有冬春灌的传统模式,仅滴出苗水1-2次即可实现“一播全苗”,较常规冬春灌每亩节水80-150方。
  阿拉尔市农科所研究员邰红忠介绍,推行“干播湿出”节水技术,减少了冬春灌用水量,既可保障更大面积农作物用水需求,又可满足区域内粮食作物、生态经济林的用水需求,有效缓解春季用水高峰期缺水矛盾,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023年,阿拉尔市全面推广“干播湿出”231.56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88.28%,节水1.74亿方,为粮食复播扩面积提供了节水技术,有效降低了亩用水量。
  合作助推广
  为做好多熟模式的推广,阿拉尔市依托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做好种子和技术保障,为大面积快速推广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开展品种选育和模式筛选。阿拉尔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新疆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成立张家口市农科院赵治海高端人才“杂交谷子之父”工作室,共同培育优质小米品种;与巴州农科院马建军团队共建“农业科技研究院阿拉尔工作站”,建立小茴香育种实验基地。还组成多个课题组,开展耐密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播期的试验,筛选出7个适宜品种,组装3套配套高产模式。
  另一方面是做好技术服务,组建5个专家指导组,分片包干,在职工群众身边建立了一支科技服务队伍,保障了模式的顺利推广。
  不仅要种得出,更要卖得好。阿拉尔市在全产业链上发力,破解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产业链的核心是龙头企业,阿拉尔市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粮油产业精深加工,引进小茴香、小米、大米、玉米等加工类企业12家,设计加工产能11.5万吨,销售市场覆盖全疆并销至四川、山西、陕西等省,走出了一条由产品变商品、商品变收入的增收致富道路。

[责任编辑:阿丽米热·艾斯卡尔]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